第附录E.0.1条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终极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应力损失终极值σl5
          
 
式中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由预加力(扣除相应阶段预应力损失)和梁自重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其值不得大于;对简支梁可取跨中截面与四分之一跨度处截面的平均值;对连续梁和框架可取若干有代表性截面的平均值;
 
: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混凝土收缩应变终极值;
 
:预应力钢筋弹性模量;
 
预应力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对先张法构件,
;对后张法构件,
;对于对称配置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构件,配筋率
取钢筋总截面面积的一半。
当无可靠资料时,、
值可按表E.0.1采用。如结构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下,表列数值应增加30%。 
表E.0.1
| 混凝土收缩应变和徐变系数终极值 | ||||||||||||
|---|---|---|---|---|---|---|---|---|---|---|---|---|
| 终极值 | 收缩应变终极值ε∞(×10-4) | 徐变系数终极值φ∞ | ||||||||||
| 理论厚度2A/u(mm) | 100 | 200 | 300 | ≥600 | 100 | 200 | 300 | ≥600 | ||||
| 预加力时的混凝土龄期(d) | 3 | 2.50 | 2.00 | 1.70 | 1.10 | 3.0 | 2.5 | 2.3 | 2.0 | |||
| 7 | 2.30 | 1.90 | 1.60 | 1.10 | 2.6 | 2.2 | 2.0 | 1.8 | ||||
| 10 | 2.17 | 1.86 | 1.60 | 1.10 | 2.4 | 2.1 | 1.9 | 1.7 | ||||
| 14 | 2.00 | 1.80 | 1.60 | 1.10 | 2.2 | 1.9 | 1.7 | 1.5 | ||||
| 28 | 1.70 | 1.60 | 1.50 | 1.10 | 1.8 | 1.5 | 1.4 | 1.2 | ||||
| ≥60 | 1.40 | 1.40 | 1.30 | 1.00 | 1.4 | 1.2 | 1.1 | 1.0 | ||||
※注:
1. 预加力时的混凝土龄期,对先张法构件可取3-7,对后张法构件可取7-28
;
2. 为构件截面面积,
为该截面与大气接触的周边长度;
3. 当实际构件的理论厚度和预加力时的混凝土龄期为表列数值的中间值时,可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2. 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应力损失终极值
    
式中
 : 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由预加力(扣除相应阶段预应力损失)和梁自重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其值不得大于
,当
为拉应力时,取
=0;
 
 
 : 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对先张法构件,
;对后张法构件,
。
※注:
对受压区配置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
的构件,在计算公式(E.0.1-1)、(E.0.1-2)中的
及
时,应按截面全部预加力进行计算。
第附录E.0.2条
考虑时间影响的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可由本附录E.0.1条计算的预应力损失终极值、
乘以表E.0.2中相应的系数确定。
考虑时间影响的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可由本规范第6.2.1条计算的预应力损失值乘以表E.0.2中相应的系数确定。
表E.0.2
| 随时间变化的预应力损失系数 | ||
|---|---|---|
| 时间(d) | 松弛损失系数 | 收缩徐变损失系数 | 
| 2 | 0.50 | - | 
| 10 | 0.77 | 0.33 | 
| 20 | 0.88 | 0.37 | 
| 30 | 0.95 | 0.40 | 
| 40 | 1.00 | 0.43 | 
| 60 | 0.50 | |
| 90 | 0.60 | |
| 180 | 0.75 | |
| 365 | 0.85 | |
| 1095 | 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