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线弹性分析方法

5.2.2

由长度大于 3 倍截面高度的构件所组成的结构,可按杆系结构进行分析。

这里所列的简化假设是多年工程经验证实可行的。有些情况下需另作考虑,例如有些空间结构体系不能或不宜于分解为平面结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不能忽略轴力、剪力产生的杆件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细长和柔性的结构或杆件要考虑二阶效应等。

 

5.2.3

计算图形宜根据结构的实际形状、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状况、构件间的连接和支承条件以及各种构造措施等,作合理的简化。例如,支座或柱底的固定端应有相应的构造和配筋作保证;有地下室的建筑底层柱,其固定端的位置还取决于底板 ( 梁 ) 的刚度;节点连接构造的整体性决定其按刚接或铰接考虑等。

 

5.2.4

按构件全截面计算截面惯性矩时,既不计钢筋的换算面积,也不扣除预应力钢筋孔道等的面积。

T 形截面梁的惯性矩值按截面矩形部分面积的惯性矩进行修正,比给定翼缘有效宽度进行计算更为简捷。

计算框架在使用阶段的侧移时,构件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参见《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 CECS 51:93 。

 

5.2.5

电算程序一般按准确分析方法编制,简化分析方法适合于手算。

 

5.2.7

各种结构体系和不同支承条件、荷载状况的双向板都可采用线弹性方法分析。结构体系布置规则的双向板,按周边支承板和板柱体系两种情况,分别采用第

5.3.2 条和第 5.3.3 条

所列方法进行计算,更为简捷方便。

 

5.2.8

二维和三维结构通过力学分析或模型试验可获得内部应力分布,但不是截面内力(弯矩、轴力、剪力、扭矩),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宜由受拉区配设钢筋和受压区验算混凝土多轴强度作保证。前者参见《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 ,但一般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后者见本规范附录 C 。结构的线弹性应力分析与配筋的极限状态计算相结合,其承载力设计结果偏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