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6.2.1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的应力松弛试验表明,应力松弛损失值与钢丝的初始应力值和极限强度有关。表中给出的普通松弛和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松弛损失值计算公式,是按钢筋标准 GB/T 5223 及 GB/T 5224 中规定的数值综合成统一的公式,以便于应用。当σcon/fptk≤0.5 时,实际的松弛损失值已很小,为简化计算取松弛损失值为零。热处理钢筋的应力松弛损失值,根据现有的少量试验资料看,取规范规定的松弛损失值是偏于安全的,待今后进行系统试验后可再作更为精确的规定。

 

6.2.2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允许值,原规范对带螺帽的锚具、钢丝束的镦头锚具、钢丝束的钢质锥形锚具、 JM 12 锚具及单根冷拔低碳钢丝的锥形锚夹具作了规定,但不能包括所有的锚具。现根据锚固原理的不同,将锚具分为支承式、锥塞式和夹片式三类,对每类作出规定。

在原规范中,未给出 QM、XM、 OVM 等群锚的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而这些锚具及 JM 锚具均属于夹片式锚具,故本次修订按有顶压或无顶压分别给出了该类锚具的规定值。

 

6.2.4

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包括沿孔道长度上局部位置偏移和曲线弯道摩擦影响两部分。在计算公式中,x值为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但在实际工程中,构件的高度和长度相比常很小,为简化计算,可近似取该段孔道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孔道长度;θ值应取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长度上预应力钢筋弯起角(以弧度计)之和。

研究表明,孔道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k值与下列因素有关:预应力钢筋的表面形状;孔道成型的质量状况;预应力钢筋接头的外形;预应力钢筋与孔壁的接触程度(孔道的尺寸,预应力钢筋与孔壁之间的间隙数值和预应力钢筋在孔道中的偏心距数值情况)等。在曲线预应力钢筋摩擦损失中,预应力钢筋与曲线弯道之间摩擦引起的损失是控制因素。

根据国内的试验研究资料及多项工程的实测数据,并参考国外规范的规定,补充了预埋金属波纹管、预埋钢管孔道的摩擦影响系数。当有可靠的试验数据时,本规范表

 

6.2.4

所列系数值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6.2.5

根据国内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试验研究表明,应考虑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对σι5值的影响,其影响可通过构件的总配筋率ρ(ρ=ρp+ρs) 反映。在公式 (6.2.5-1) 至 (6.2.5-4) 中,分别给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类构件受拉区及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处的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公式中反映了上述各项因素的影响,此计算方法比仅按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的混凝土法向预应力计算预应力损失的方法更为合理。本次修订考虑到现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的时间比 28d 龄期有所提前等因素,对上述收缩和徐变计算公式中的有关项在数值上作了调整。调整的依据为:预加力时混凝土龄期,先张法取 7d ,后张法取 14d ;理论厚度均取 200mm;预加力后至使用荷载作用前延续的时间取1年,并与附录 E 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得出。同时,删去了原规范中构件从预加应力时起至承受外荷载的时间对混凝土收缩和徐变损失值影响的系数β的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