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
本条对配置间接钢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局部受压区截面尺寸规定了限制条件,因为:
1. 试验表明,当局压区配筋过多时,局压板底面下的混凝土会产生过大的下沉变形;当符合公式 (7.8.1-1) 时,可限制下沉变形不致过大。为适当提高可靠度,将右边抗力项乘以系数0.9 ,式中系数 1.35 系由原规范公式中的系数 1.5 乘以 0.9 而给出。
2. 为了反映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对局部受压的影响,引入了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3. 在计算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 也包括本规范第 7.8.3 条的) 时,不应扣除孔道面积,经试验校核,此种计算方法比较合适。
4. 在预应力锚头下的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计算中,按本规范第 6.1.1 条的规定,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且对结构不利时,其荷载效应的分项系数取为 1.2 。
7.8.2
计算底面积 的取值采用了”r;同心、对称”的原则。要求计算底面积
与局压面积
具有相同的重心位置,并呈对称;沿各边向外扩大的有效距离不超过受压板短边尺寸
(
对圆形承压板,可沿周边扩大一倍
),此法便于记忆。
对各类型垫板的局压试件的试验表明,试验值与计算值符合较好,且偏于安全。试验还表明,当构件处于边角局压时, 值在 1.0 上下波动且离散性较大,考虑使用简便、形式统一和保证安全 ( 温度、混凝土的收缩、水平力对边角局压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 ,取边角局压时的
=1.0 是适当的。
7.8.3
对配置方格网式或螺旋式的间接钢筋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试验表明,它可由混凝土项承载力和间接钢筋项承载力之和组成。间接钢筋项承载力与其体积配筋率有关;且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该项承载力有降低的趋势,为了反映这个特性,公式中引入了系数。为便于使用且保证安全,系数
与本规范第 7.3.2
条的取值相同。基于与本规范第 7.8.1 条同样的理由,在公式 (7.8.3-1) 也考虑了系数 0.9 。
本条还规定了时,在计算中只能取
的要求。此规定用以保证充分发挥间接钢筋的作用,且能确保安全。
为避免长、短两个方向配筋相差过大而导致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强度,对公式 (7.8.3-2) 规定了配筋量的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