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规定

9.6.1

当先张法预应力构件中的预应力钢丝采用单根配置有困难时,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并筋为国外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配筋形式,一般用于配筋密集区域布筋困难的情况。并筋对锚固及预应力传递性能的影响由等效直径反映。并筋的等效直径取与其截面积相等的圆截面的直径:对双并筋为d;对三并筋为d ,其中 d 为单根钢丝的直径;取整后近似为 1.4 倍及 1.7 倍单根钢丝直径,即 1.4d 及 1.7d 。并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锚固长度、预应力传递长度、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等均按等效直径考虑。上述简化处理结果与国外标准、规范的数值相当,且计算更为简便。

根据我国的工程实践,预应力钢丝并筋不宜超过 3 根。 对热处理钢筋及钢绞线因工程经验不多,需并筋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如加配螺旋筋或采用缓慢放张预应力的工艺等。

 

9.6.2

根据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锚固及预应力传递性能,提出了配筋净间距的要求,其数值是根据试验研究及工程经验确定的。

 

9.6.3

先张法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局部挤压造成的环向拉应力容易导致构件端部混凝土出现劈裂裂缝。因此端部应采取构造措施,以保证自锚端的局部承载力。本条单根预应力钢筋包括单根钢绞线或单根并筋束所提出的措施为长期工程经验和试验研究结果的总结。

 

9.6.4~9.6.6

为防止预应力构件端部及预拉区的裂缝,根据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及原规范的执行情况,这几条对各种预制构件(槽板、肋形板、屋面梁、吊车梁等)提出了配置防裂钢筋的措施。

 

9.6.7

预应力锚具应根据《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 标准的有关规定选用,并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

 

9.6.8

为防止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施工阶段受力后发生沿孔道的裂缝和破坏,对后张法预制构件及框架梁等提出了相应构造措施。其中规定的控制数值及构造措施为我国多年工程经验的总结。

 

9.6.9~9.6.10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和构件端面中部在施工张拉后常会出现纵向水平裂缝。为了控制这些裂缝的开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条文中作出了加强配筋的具体规定。其中,要求合理布置预应力钢筋,尽量使锚具沿构件端部均匀布置,以减少横向拉力。当难于做到均匀布置时,为防止端面出现宽度过大的裂缝,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提出了限制裂缝的竖向附加钢筋截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

原规范限定附加钢筋仅用光面钢筋,本次修订允许采用强度较高的热轧带肋钢筋,对计算公式中的钢筋强度设计值及系数作了相应的调整。

 

9.6.11

为保证端面有局部凹进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强度和裂缝控制性能,根据试验和工程经验,规定了增设折线构造钢筋的防裂措施。

 

9.6.12

本条指出了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作为解决特殊构件端部设计的途径。

 

9.6.13

曲线预应力布筋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 4m ,是根据工程经验给出的。

 

9.6.14~9.6.15

对后张法预应力构件的预拉区、预压区、预应力转折处、端面预埋钢板及外露锚具等,根据局部挤压,施工工艺及耐久性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