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本条给出的只是从构造角度要求的现浇板的最小厚度。现浇板的合理厚度应在符合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前提下,按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定,并考虑防火、防爆等要求,但不应小于表 10.1.1 的规定。
10.1.2
分析结果表明,四边支承板长短边长度比大于等于3.0时,板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此时,沿长边方向配置本规范第 10.1.8 条规定的分布钢筋已经足够。当长短边长度比在 2~3 之间时,板虽仍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但沿长边方向按分布钢筋配筋尚不足以承担该方向弯矩,应适度增大配筋量。当长短边长度比小于等于 2 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和配筋。
10.1.3
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本条给出了分离式配筋的构造原则。
10.1.4
本条根据工程经验规定了在一般情况下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
10.1.5
本条规定了支座处钢筋的锚固长度。条文强调了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宜适当加长板下部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
10.1.6
本条根据工程经验规定了梁板交界处构造钢筋的配置方法。
10.1.7
本条规定了当现浇板周边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墙上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时,板边构造钢筋的配置方法。当有截面较大的柱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时,亦应沿突出在板内的柱周边和阳角墙边按同样规定设置板边构造钢筋,否则板可能沿柱边或阳角墙边开裂。本条目的是为了控制沿板周边或角部的负弯矩裂缝。
10.1.8
考虑到现浇板中存在温度、收缩应力,根据工程经验将分布钢筋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之比由原规范的10%提高到 15%,增加了分布钢筋截面面积不小于板截面面积 0.15%的规定,将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由 300mm 减为 250mm ,增加了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 的要求。同时提请设计者注意,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应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用量。
10.1.9
近年来,现浇板的裂缝问题比较严重。重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在现浇楼板内引起的约束拉应力。设置温度收缩钢筋有助于减少这类裂缝。鉴于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作用,故主要应在未配钢筋的部位或配筋数量不足的部位沿两个正交方向(特别是温度、收缩应力的主要作用方向)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中温度、收缩应力目前尚不易准确计算。本条根据工程经验给出了配置温度收缩钢筋的原则和最低数量规定。如有计算温度、收缩应力的可靠经验,计算结果亦可作为确定附加钢筋用量的参考。
本规范第 10.1.5 条、第 10.1.7 条、第 10.1.8 条和本条的规定所形成的板的综合构造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现浇混凝土板因温度、收缩而开裂的可能性。
10.1.10
国内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与板的冲切破坏面相交的部位配置弯起钢筋或箍筋,能提高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本条构造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弯起钢筋和箍筋能充分发挥强度。
10.1.11
在混凝土厚板中沿厚度方向以一定间隔配置平行于板面的钢筋网片,不仅可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收缩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高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10.1.12
本次修订规范未列入有关焊接骨架和焊接网的规定。当使用焊接网时,应符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 114 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