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条
风荷载,的表达式,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
9)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的表达形式。
第4.2.2条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 9)的风荷载对一般建筑结构的重现期为30年,并规定对高层建筑采用的重现期为50年,因而基本风压值要有所提高,取荷载规范的30年重现期基本风压乘1.1,对于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重现期可取100年,则应乘系数1.2。
第4.2.3条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也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 9)的下列修订草案采用,它与原规定相比,增加了适用于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D类地貌) 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对原规范规定中的c类地貌的系数也作了相应修改,但此规定尚未正式批准,今后仍应以修订后正式公布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 9) 的规定为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与地面粗糙度有关,可按表C4.2.3的规定采用。
表C4.2.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
离地面(或海面)高度(m) |
地面粗糙度类别 |
|||
A |
B |
C |
D | |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
1.17 1.38 1.52 1.63 1.80 1.92 2.03 2.12 2.20 2.27 2.34 2.40 2.64 2.83 2.99 3.12 3.12 3.12 3.12 |
0.80 1.00 1.14 1.25 1.42 1.56 1.67 1.77 1.86 1.95 2.02 2.09 2.38 2.61 2.80 2.97 3.12 3.12 3.12 |
0.45 0.62 0.74 0.84 1.00 1.13 1.25 1.35 1.45 1.54 1.62 1.70 2.03 2.30 2.54 2.75 2.94 3.12 3.12 |
0.21 0.32 0.41 0.48 0.62 0.73 0.84 0.93 1.02 1.11 1.19 1.27 1.61 1.92 2.19 2.45 2.68 2.91 3.12 |
※注: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第4.2.4条
关于风荷载体型系数,有以下几点说明:
1 关于单个高层建筑,除项次 1~6 是“自荷载规范”摘录者外,本条还补充了项次 7~12 的体型系数,这些体型系数已多次在国内工程设计中应用,是可以信赖的。
2 关于邻近建筑的影响,当邻近有高层建筑产生互相干扰时,对风荷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邻近建筑的影响是一个复杂问题,这方面的试验资料还较少,最好的办法是用建筑群模拟,通过边界层风洞试验确定。一般说来,无论邻近有无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m的建筑物风荷载,应按风洞试验确定。
3 局部风载体型系数,是参照“荷载规范”修订条文给出的。
第4.2.5条
当采用条文说明第 4.2.3 条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时,沿高度等截面的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顺风向风振系数,宜按下列规定采用。
表C4.2.5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风振系数 |
||||||||||||||||
|
|
|||||||||||||||
0.5 |
1.0 |
5.0 |
≥10.0 |
|||||||||||||
地面粗糙度 |
地面粗糙度 |
地面粗糙度 |
地面粗糙度 |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
1.65 1.60 1.55 1.50 1.46 1.41 1.36 1.31 1.25 1.18 |
1.74 1.68 1.63 1.58 1.53 1.49 1.44 1.38 1.32 1.25 |
1.92 1.86 1.81 1.75 1.70 1.66 1.60 1.55 1.49 1.41 |
2.22 2.15 2.11 2.06 2.00 1.98 1.93 1.88 1.83 1.78 |
1.64 1.58 1.54 1.49 1.44 1.40 1.35 1.30 1.24 1.18 |
1.74 1.69 1.64 1.58 1.54 1.49 1.44 1.38 1.32 1.25 |
1.91 1.85 1.80 1.74 1.69 1.65 1.60 1.54 1.48 1.40 |
2.14 2.08 2.05 1.99 1.95 1.92 1.87 1.82 1.78 1.73 |
1.60 1.55 1.51 1.46 1.42 1.38 1.33 1.28 1.23 1.17 |
1.67 1.61 1.57 1.52 1.48 1.44 1.39 1.34 1.20 1.22 |
1.76 1.71 1.68 1.63 1.58 1.55 1.50 1.45 1.40 1.34 |
1.92 1.87 1.84 1.80 1.76 1.74 1.70 1.67 1.63 1.59 |
1.56 1.51 1.47 1.43 1.39 1.35 1.31 1.26 1.21 1.16 |
1.59 1.54 1.51 1.46 1.42 1.39 1.35 1.30 1.26 1.20 |
1.67 1.62 1.59 1.55 1.51 1.48 1.44 1.40 1.35 1.29 |
1.78 1.74 1.71 1.67 1.64 1.62 1.59 1.56 1.53 1.50 |
※注:
为高层建筑基本风压,不同地貌引起的影响表中已记及;
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为建筑总高度;
为所在点的计算高度。
风振系数,系根据“荷载规范”所列出的公式,再考虑国外的周期与高度的经验公式,
,减少部分参数后,由能直接导出各点(或相对高度
处)风振系数的公式确定。经验算,与“荷载规范”公式计算结果比较,误差约在3%以下,可以符合精度要求。
由于本规程所列计算用表,是根据周期经验公式了,范围作出的,其他条件均未作变动,因此应用该表时,可检查一下所设计建筑是否在此范围内,若超出此范围, 将有 3%的误差,但实际工程的周期都在此范围内。例如,一座200m高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周期为5s,基本风压
,B类地区,按“荷载规范”得每十分点的风振系数为(1.61,1.57,1.52,1.48,1.44,1.40,1.36,1.31,1.26,1.20),而由本规范所列的表查得为
(1.63,1.58,1.54,1.49,1.45,1.41,1.37,1.32,1.27,1.21),二者非常接近,总效应误差仅l%左右。这是因为周期是在近似公式范围之内,即
。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则二者将有较大误差,因为
与按经验公式所得4~6.6s相差甚远。应该指出,
的
高层建筑钢结构是不存在的,所以本规程所列计算用表适用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
第4.2.6条
当高层建筑顶部有小体型的突出部分( 如伸出屋顶的电梯间、屋顶了望塔建筑等 )时,设计应考虑鞭梢效应。计算表明,当时,为了简化计算,可以假设从地面到突出部分的顶部为一等截面高层建筑,按表4.2.5计算风振系数。这种简化并无大的误差。鞭梢效应约为
1.1 ,若要使鞭梢效应接近 1 ,则可将适用于简化计算的顶部结构自振周期范围减少到
。当
时,应按梯形体型结构用风振理论进行分析计算。鞭梢效应一般与上下部分质量比、自振周期比及承风面积比有关,研究表明,在
大于
约一倍半范围内,盲目增大上部结构刚度,
反而起着相反效果,这一点应特别引起设计工作者的注意。另外,盲目减小上部承风面积,在范围内,其作用也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