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静 力 计 算

第5.2.1条

高层钢结构的静力分析,可按第5.1.4条所述模型用矩阵位移法计算,第5.2.2至5.2.7条的近似方法,仅能用于高度小于60m的建筑或在方案设计阶段估算截面之用。

 

第5.2.2条

框架内力可用分层法或D值法进行在竖向荷载或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这些方法是常用的。

 

第5.2.3条

框架支撑体系高层钢结构的简化计算,可用本条所述方法或其他有效的简化方法,带竖缝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也可变换成等效支撑或等效剪切板。

 

第5.2.4条

本条所述方法在结构分析时是常用的。

 

第5.2.5条

用等效截面法计算外框筒的构件截面尺寸时,外框筒可视为平行于荷载方向的两个等效槽形截面(图C5.2.5),其翼缘有效宽度可取下列三者中之最小值:

(1)
(2)
(3)

式中,分别为简体截面的长度和宽度,为结构高度。框筒在水平荷载下的内力,可用材料力学公式作简化计算。

 

第5.2.6条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偏心矩设计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地面的扭转运动;

(2) 结构的扭转动力效应;

(3) 计算模型和实际结构之间的差异;

(4) 恒荷载和活荷载实际上的不均匀分布;

(5) 非结构构件引起的结构刚度中心的偏移。

表达式,考虑了我国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习惯用法和外国的常用取值。

图 C5.2.5

图 C5.2.6

式(5.2.6)系参照南斯拉夫等国的抗震规范拟定,该式按静力法计算扭转效应,适用于小偏心结构(图 C5.2.6)。

作用下:  (平移)

作用下:  (转动)

 

第5.2.7条

美、英、委、日等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对等效静力计算的倾覆力矩,考虑了不同的折减系数。倾覆力矩折减系数的定义是,在动力底部剪力与静力底部剪力相同的条件下,动力底部倾复力矩与静力底部倾覆力矩的比值。在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震力沿高度的分布及基础转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弯曲型结构的折减幅度随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剪切型结构的折减幅度变化较小。此外,阻尼越大则折减越小。

美国ATC3—06(1978)建议:上部10层不折减,即折减系数k=1。由顶部楼层算起的10~20层,折减系数k=1~0.8。上部20层以下,k=0.8。本条文参考ATC3-06拟定,仅将原来的上部20层改为上部60m。

暂限于在用底部剪力法估算高层钢框架构件截面时,考虑对倾覆力矩折减。

 

第5.2.8、5.2.9条

高层建筑钢结构节点域不加厚时,根据武藤清著《结构物动力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和计算结果,其剪切变形对结构侧移的影响可达 10%~20%,甚至更大。用精确方法计算比较麻烦,在工程设计中采用近似方法考虑其影响。第5.2.8条中的近似方法只适用于钢框架结构。根据同济大学对约160个从5层到40层工形柱钢框架结构的示例计算分析,节点域剪切变形对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梁的抗弯刚度、节点域剪切刚度、梁腹板高度以及梁与柱的刚度之比。经过对算例分析结果的归纳,给出了第5.2.9条的修正公式,当时应进行修正,使节点域剪切变形引起的侧移增加值不超过5%。至于节点域剪切变形对内力的影响,一般在10%以内,影响较小,因而可不需对内力进行修正。当框架结构有支撑时,分析研究表明,节点域剪切变形会随支撑体系侧向刚度增加而锐减。采用箱形柱的京城大厦,在第一阶段抗震设计中考虑了节点域剪切变形对侧移的影响;采用箱形柱的京广中心,在设计中未考虑此效应。

 

第5.2.10条

稳定分析主要是计及二阶效应的结构极限承载力计算。二阶效应主要是指效应和梁柱效应,根据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若将结构的层间位移、柱的轴压比和长细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能控制二阶效应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综合参考约翰深,B.J.主编(董其震等译)《金属结构稳定设计准则解说》(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九国抗震规范和1976年日本建筑学会(李和华译)《钢结构塑性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等文献中的有关分析,给出了本条可不进行结构稳定计算的条件,其中第一款主要考虑梁柱效应,第二款主要考虑效应。

 

第5.2.11条

研究表明,对于无侧移的结构,用有效长度法计算结构的稳定,可获得较好的精度,但对于有侧移的结构,有效长度法偏于保守,因为它不能直接反映效应的影响。有支撑的结构,且,可认为是属于无侧移的结构。无支撑的结构和的有支撑的结构,可认为是属于有侧移的结构,为此应按能反映效应的二阶分析法计算。

下面介绍一种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1 计算在使用荷载下每一楼层水平面上各柱轴向荷载的总和

2 按一阶分析所得的每层楼层处的水平位移,或按预先确定的楼层水平位移,确定由楼层柱子的轴力作用于变形结构上而产生的附加水平力;

式中  :由侧移引起的第层处的附加水平力;
:在第层所有柱子轴向力之和;
:放大系数,取 1.05~1.2 ;
:第层的楼层高度;
:分别为第层和第层楼盖的水平位移。

求得的水平位移应不大于规定的限值。

3 取每一楼层附加水平力的代数和,作为楼层水平面上的侧向力 ( 图 C5.2.11) ;

4 将侧向力,和其他水平荷载相加,按合并后的水平力连同竖向荷载进行一阶弹性分析,得出各节点的位移量;

5 验算在第2步骤中得出的所有楼层水平位移的精度,即在迭代过程前后两次所得楼层水平位移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如果不满足,按第2步骤到第4步骤继续迭代,如果计算精度满足要求,用迭代后所得的内力对各杆进行截面验算,此时柱的有效长度系数取1.0。

在侧向刚度较大的结构中,楼层水平位移收敛较快,只需迭代2~3次。若上述计算在迭代5~6次后仍不收敛,说明结构的侧向刚度很可能不够,需重新选择截面。

图 C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