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2001[附条文说明] > 条文说明 >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 > 5.4 构造要求
Home >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2001[附条文说明] > 条文说明 >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 > 5.4 构造要求
Home >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2001[附条文说明] > 条文说明 >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 > 5.4 构造要求
5.4.1
为保证框架梁对框架节点的约束作用,以及便于型钢混凝土梁的混凝土浇筑,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宜过小。另外,考虑到截面高度与宽度比值过大,对梁抗扭和侧向稳定不利,因此,对框架梁的高宽比作了规定。
5.4.2
为保证梁底部混凝土浇筑密实,梁中纵向受力钢筋宜不超过二排,如超过二排,施工上应采取措施,如分层浇筑等,以保证梁底混凝土密实;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直径、净距,以及纵筋与型钢净距的规定,是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与型钢有良好的粘结力,同时,也有利于框架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分布均匀和减小裂缝宽度。
5.4.3
梁两侧沿高度配置一定量的腰筋,其目的是有助于增加箍筋、纵筋、腰筋所形成的整体骨架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防止由于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收缩裂缝的出现。
5.4.4
型钢混凝土梁在受有集中反力或集中力作用处,应设置对称加劲肋,以助于承受剪力。
5.4.5~5.4.7
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端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是从构造上增强对梁端混凝土的约束,且保证梁端塑性铰区”r;强剪弱弯”的要求。同时为了便于施工,在满足箍筋配筋率的情况下,箍筋肢距可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箍筋肢距适当放松,但设计中应尽量减小箍筋肢距。沿梁全长箍筋配筋率的规定,是在静力设计要求基础上适当给予增加。
5.4.8
转换层大梁和托柱梁荷载大、受力复杂,为增加混凝土和剪压区型钢上翼缘的粘结剪切力,宜在梁端 1.5 倍梁高范围内,型钢上翼缘增设栓钉。
5.4.9
对配置桁架式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梁,为保证桁架压杆的稳定性,其细长比宜小于 120 。
5.4.10
为保证开孔型钢混凝土梁开孔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必须控制圆形孔的直径相对于梁高和型钢截面高度的比例不能过大,且由于孔洞周边存在应力集中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
5.4.11
圆形孔洞截面处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是参考了日本的计算方法,又结合国内试验研究确定的。计算方法中考虑了扣除开孔影响后截面上混凝土受剪承载力,以及孔洞周围补强钢筋和型钢腹板扣除孔洞后的受剪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