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施工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体形、层数、高度、场地状况和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13.2.2
场地平面控制网和建筑物主轴线,应根据复核后的建筑红线桩或城市测量控制点准确定位测量,并应作好桩位保护。平面控制网桩位间距不应大于所用钢尺长度,并应组成闭合图形,其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2.2的规定。
表13.2.2
| 场地平面控制网允许偏差 | ||||
| 等级 | 适用范围 | 边长(m) | 测角允许偏差(") | 边长相对允许偏差 | 
| 一级 | 重要高层建筑 | 100~300 | ±15 | 1/15000 | 
| 二级 | 一般高层建筑 | 50~200 | ±20 | 1/10000 | 
13.2.3
应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向混凝土底板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外廓轴线,经闭合校测合格后,再放出细部轴线及有关边界线。基础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2.3的规定。
表 13.2.3
| 基础放线尺寸允许偏差 | |
| 长度L、宽度B(m) | 允许偏差(mm) | 
| L(B)≤30 | ±5 | 
| 30<L(B)≤60 | ±10 | 
| 60<L(B)≤90 | ±15 | 
| L(B)>90 | ±20 | 
※注:
轴线的对角线尺寸的允许偏差应为边长偏差的√2倍;外框线夹角的允许偏差应为±1'。
13.2.4
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外表面上,并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基准。轴线的竖向投测,应以建筑物轴线控制桩为测站。竖向投测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2.4的规定。
表 13.2.4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偏差
|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偏差 | ||
| 项 目 | 允许偏差(mm) | |
| 每 层 | 3 | |
| 
 
 
 总 高 H(m) | H≤30 | 5 | 
| 30<H≤60 | 10 | |
| 60<H≤90 | 15 | |
| 90<H≤120 | 20 | |
| 120<H≤150 | 25 | |
| H>150 | 30 | |
13.2.5
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其间距不应大于所用钢尺长度。控制轴线应包括:
1 建筑物外廓轴线;
2 伸缩缝、沉降缝两侧轴线;
3 电梯间、楼梯间两侧轴线;
4 单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轴线。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再测设细部轴线和墙、柱、梁、门窗洞口等边线,放线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2.5的规定。
表 13.2.5
| 施工层放线允许偏差 | ||
| 项 目 | 允许偏差(mm) | |
|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 L≤30 | ±5 | 
| 30<L≤60 | ±10 | |
| 60<L≤90 | ±15 | |
| L>90 | ±20 | |
| 细部轴线 | ±2 | |
| 承重墙、梁、柱边线 | ±3 | |
| 非承重墙边线 | ±3 | |
| 门窗洞口线 | ±3 | |
13.2.6
场地标高控制网应根据复核后的水准点或已知标高点引测,引测标高宜采用附合测法,其闭合差不应超过±6 mm(n为测站数)或±20
mm(n为测站数)或±20 mm(L为测线长度,以km为单位)。
mm(L为测线长度,以km为单位)。
13.2.7
标高的竖向传递,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且每栋建筑应由三处分别向上传递。当三个点的标高差值小于3mm时,应取其平均值;否则应重新引测。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2.7的规定。
表 13.2.7
| 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 | ||
| 项 目 | 允许偏差(mm) | |
| 每 层 | ±3 | |
| 总 高 H(m) | H≤30 | ±5 | 
| 30<H≤60 | ±10 | |
| 60<H≤90 | ±15 | |
| 90<H≤120 | ±20 | |
| 120<H≤150 | ±25 | |
| H>150 | ±30 | |
13.2.8
建筑物围护结构封闭前,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内部,作为室内装饰与设备安装放线的依据。
13.2.9
对于20层以上或造型复杂的14层以上的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的有关规定。
13.2.10
在场地平面控制测量中,宜使用测距精度不低于±(3mm+2×10-6×D)、测角精度不低于±5''级的全站仪或测距仪(D为测距,以mm为单位)。
在场地标高测量中,宜使用精度不低于S3的自动安平水准仪。
在轴线竖向投测中,宜使用±2''级激光经纬仪或激光自动铅直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