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各楼层在计算方向可仅考虑一个自由度(图B),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0.1-1)
(B.0.1-2)
式中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3.7条的规定确定。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可按本附录B.0.2条近似计算,并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影响予以折减;
: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
2.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B.0.1-3)
(=1,2,······
)
式中
:质点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
、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3.3.6条的规定确定;
、
:分别为质点
、
的计算高度;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B.0.1采用。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 |
||
Tg(s) |
T1>1.4Tg |
T1≤1.4Tg |
≤0.35 |
0.08T1+0.07 |
不考虑 |
0.35~0.55 |
0.08T1+0.01 |
|
≥0.55 |
0.08T1-0.02 |
(B.0.1-4)
式中
:主体结构顶层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式计算:
(B.0.2)
式中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
:假象的结构顶点水平位移(
),即假象把集中在各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为该楼层水平荷载,并按本规程第5.1节的有关规定计算的结构顶点弹性水平位移;
:考虑非承重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折减系数,可按本规程第3.3.17条确定。
注: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也可采用根据实测资料并考虑地震作用影响的经验公式确定。
结构基本自震周期也可采用根据实测资料并参考地震作用影响的经验公式确定。
突出屋面房屋地震作用增大系数βn |
|||||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s) |
Gn/G |
0.001 |
0.010 |
0.050 |
0.100 |
0.25 |
0.01 |
2.0 |
1.6 |
1.5 |
1.5 |
0.05 |
1.9 |
1.8 |
1.6 |
1.6 | |
0.10 |
1.9 |
1.8 |
1.6 |
1.5 | |
0.50 |
0.01 |
2.6 |
1.9 |
1.7 |
1.7 |
0.05 |
2.1 |
2.4 |
1.8 |
1.8 | |
0.10 |
2.2 |
2.4 |
2.0 |
1.8 | |
0.75 |
0.01 |
3.6 |
2.3 |
2.2 |
2.2 |
0.05 |
2.7 |
3.4 |
2.5 |
2.3 | |
0.10 |
2.2 |
3.3 |
2.5 |
2.3 | |
1.00 |
0.01 |
4.8 |
2.9 |
2.7 |
2.7 |
0.05 |
3.6 |
4.3 |
2.9 |
2.7 | |
0.10 |
2.4 |
4.1 |
3.2 |
3.0 | |
1.50 |
0.01 |
6.6 |
3.9 |
3.5 |
3.5 |
0.05 |
3.7 |
5.8 |
3.8 |
3.6 | |
0.10 |
2.4 |
5.6 |
4.2 |
3.7 |
1. Kn、Gn分别为突出屋面房屋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K、G分别为主体结构层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可取各层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