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楼盖结构

4.5.1

在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一般都假定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楼盖只有刚性位移而不变形。所以在构造设计上,要使楼盖具有较大的平面内刚度。再者,楼板的刚性可保证建筑物的空间整体性能和水平力的有效传递。房屋高度超过 50m 的高层建筑采用现浇楼盖比较可靠。

 

4.5.3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框架和剪力墙侧向刚度相差较大,因而楼板变形更为显著;主要抗侧力结构剪力墙的间距较大,水平荷载要通过楼面传递,因此框架&emdash;剪力墙结构中的楼板应有更良好的整体性。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8、9 度时,应当采用现浇楼板(包括叠合式楼板),以保证地震力的可靠传递。房屋高度小于 50m 且为非抗震设计和 6、7 度抗震设计时,允许采用加现浇钢筋混凝土面层的装配整体式楼板,而且现浇面层应满足较严格的构造要求,以保证其整体工作。

 

4.5.4

房屋高度 50m 以下的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允许采用装配式楼面。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采用装配式楼面时,要拉开板缝,配置板缝钢筋,采用高于楼板混凝土强度的混凝土灌缝,必要时可以设置现浇配筋板带。

唐山地震 (1976 年)震害调查表明:提高装配式楼面的整体性,可以减少在地震中预制楼板坠落伤人的震害。加强填缝是增强装配式楼板整体性的有效措施。为保证板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板缝宽度不应过小。在较宽的板缝中放入钢筋,形成板缝梁,能有效地形成现浇与装配结合的整体楼面,效果显著。

楼面板缝应浇筑质量良好、强度等级不低于 C20 的混凝土,并填充密实。严禁用混凝土下脚料或建筑垃圾填充。

 

4.5.5

重要的、受力复杂的楼板,应比一般层楼板有更高的要求。屋顶、转换层楼板以及开口过大的楼板应采用现浇板以增强其整体性。顶层楼板应加厚并采用现浇,以抵抗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并可使建筑物顶部约束加强,提高抗风、抗震能力。转换层楼盖上面是剪力墙或较密的框架柱,下部转换为部分框架、部分落地剪力墙,转换层上部抗侧力构件的剪力要通过转换层楼板进行重分配,传递到落地墙和框支柱上去,因而楼板承受较大的内力,因此要用现浇楼板并采取加强措施。一般楼层的现浇楼板厚度在 100~140mm 范围内,不应小于 80mm ,楼板太薄不仅容易因上部钢筋位置变动而开裂,同时也不便于敷设各类管线。

 

4.5.6

采用预应力平板可以减小楼面结构高度,压缩层高并减轻结构自重;大跨度平板可以增加使用面积,容易适应楼面用途改变。预应力平板近年来在高层建筑楼面结构中应用比较广泛。

为了确定板的厚度,必须考虑挠度、抗冲切承载力、防火及钢筋防腐蚀要求等。

在初步设计阶段,为控制挠度通常可按跨高比得出板的最小厚度。但仅满足挠度限值的后张预应力板可能相当薄,对柱支承的双向板若不设柱帽或托板,板在柱端可能冲切承载力不够。因此,在设计中应验算所选板厚是否有足够的抗冲切能力。

 

4.5.7

楼板是与梁、柱和剪力墙等主要抗侧力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则施加楼板预应力时,不仅压缩了楼板,而且大部分预应力将加到主体结构上去,楼板得不到充分的压缩应力,而又对梁柱和剪力墙附加了侧向力,产生位移且不安全。为了防止或减小主体结构刚度对施加楼盖预应力的不利影响,应考虑合理的预应力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