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筒中筒结构

9.3.1~9.3.5

研究表明,筒中筒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与其平面形状和构件尺寸等因素有关,选用圆形和正多边形等平面,能减小外框筒的”r;剪力滞后”现象,使结构更好地发挥空间作用,矩形和三角形平面的”r;剪力滞后”现象相对较严重,矩形平面的长宽比大于 2 时,外框筒的”r;剪力滞后”更突出,应尽量避免;三角形平面切角后,空间受力性质会相应改善。

除平面形状外,外框筒的空间作用的大小还与柱距、墙面开洞率,以及洞口高宽比与层高/柱距之比等有关,矩形平面框筒的柱距越接近层高、墙面开洞率越小,洞口高宽比与层高和柱距之比越接近,外框筒的空间作用越强;在 9.3.5

条中给出了矩形平面的柱距,以及墙面开洞率的最大限值。由于外框筒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r;剪力滞后”现象,角柱的轴向力约为邻柱的1~2倍,为了减小各层楼盖的翘曲,角柱的截面可适当放大,必要时可采用 L 形角墙或角筒。

 

9.3.7~9.3.8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端部反复承受正、负弯矩和剪力,而一般的弯起钢筋无法承担正、负剪力,必须要加强箍筋或在梁内设置交叉暗撑;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全部剪力可由暗撑承担,此时箍筋的间距可由 100 mm放宽至 15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