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桩的选型与布置

3.3.1

基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

1 按承载性状分类:

1) 摩擦型桩:
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 端承型桩:
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2 按成桩方法分类:

1) 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套管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
2) 部分挤土桩:长螺旋压灌灌注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扩灌注桩、搅拌劲芯桩、预钻孔打入(静压)预制桩、打入(静压)式敞口钢管桩、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H 型钢桩;
3) 挤土桩: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挤)扩灌注桩、打入(静压)预制桩、闭口预
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口钢管桩。

3 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

1)小直径桩:d ≤250mm;
2)中等直径桩: 250mm< d <800mm;
3)大直径桩: d ≥800mm。

 

3.3.2

桩型与成桩工艺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按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选择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 进行。

1 对于框架-核心筒等荷载分布很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宜选择基桩尺寸和承载力可调性较大的桩型和工艺。
2 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

 

3.3.3

基桩的布置宜符合下列条件:

1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3.3-1 的规定;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减小。

表3.3.3-1

桩的最小中心距

土类与成桩工艺

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

其他情况

非挤土灌注桩

3.0d

3.0d

部分挤土桩

3.5d

3.0d

挤土桩

非饱和土

4.0d

3.5d

饱和粘性土

4.5d

4.0d

钻、挖孔扩底桩

2D或D+2.0m(当D〉2m)

1.5D或D+1.5m(当D〉2m)

沉管夯扩、钻孔挤扩桩

非饱和土

2.2D且4.0d

2.0D且3.5d

饱和粘性土

2.2D且4.5d

2.2D且4.0d

※注:

①d──圆柱直径或方桩边长,D──扩大端设计直径。

②当纵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新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规定。

③当为端承型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

 

2 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面模量。
3 对于桩箱基础、剪力墙结构桩筏(含平板和梁板式承台)基础,宜将桩布置于墙下。
4 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应按荷载分布考虑相互影响,将桩相对集中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外围框架柱宜采用复合桩基,桩长宜小于核心筒下基桩(有合适桩端持力层时)。
5 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
6 对于嵌岩桩,嵌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对于嵌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的全断面深度不宜小于0.4d 且不小于0.5m,倾斜度大于30%的中风化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对于嵌入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于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