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C.1 一般要求 

C.1.1

本附录适用于6、7、8度时先张法和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9度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专门的规定。
 

C.1.2

抗震设计,时框架的后张预应力构件宜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
 

C.1.3

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不宜设置在梁柱节点核芯区。

 

C.2 预应力框架结构
 

C.2.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方式,按下式计算的预应力强度比,一级不宜大于0.55, 二、三级不宜大于0.75。
 

         ( C.2.1 )

 

式中:预应力强度比;
   分别为受拉区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非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考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 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三级不应大于0.35。

3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非预应力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1.0,二、三级不应小于0.8,同时,底面非预应力钢 筋配筋量不应低于毛截面面积的0.2%。
 

C.2.2

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悬臂梁的预应力强度比可按本附录第C.2.1条1款的规定采用;考虑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可按本附录第C.2.1条2款的规定采用。
2
悬臂梁梁底和梁顶非预应力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不应小于1.0,且底面非预应力筋配筋量不应低于毛截面面积的0.2%。
 

C.2.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顶层边柱宜采用非对称配筋,一侧采用混合配筋,另一侧仅配置普通钢筋.
2
预应力框架柱应符合本规范第6.2节调整框架柱内力组合设计值的相应要求。
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的截面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4
预应力框架柱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