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抗震墙结构构造措施

6.4.1

试验表明,有约束边缘构件的矩形截面抗震墙与无约束边缘构件的矩形截面抗震墙相比,极限承载力约提高40%,极限层间位移角约增加一倍,对地震能量的消耗能力增大20%左右,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对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当无端柱或翼墙时,墙厚需适当增加。

 

6.4.3

为控制墙板因温度收缩或剪力引起的裂缝宽度,二、三、四级抗震墙一般部位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比89规范有所增加,与加强部位相同。

 

6.4.4~6.4.8

抗震墙的塑性变形能力,除了与纵向配筋等有关外,还与截面形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墙两端的约束范围、约束范围内配箍特征值有关。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较小时,即使不设约束边缘构件,抗震墙也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就需设较大范围的约束边缘构件,配置较多的箍筋,即使如此,抗震墙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延性,因此本次修订对设置有抗震墙的各类结构提出了一、二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下的轴压比限值。

对于一般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等的开洞抗震墙,以及核心筒和内筒中开洞的抗震墙,地震作用下连梁首先屈服破坏,然后墙肢的底部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因此,规定了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轴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墙的两端及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底部加强部位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考虑到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相邻层的抗震墙,其轴压比可能仍较大,为此,将约束边缘构件向上延伸一层。其他情况,墙的两端及洞口两侧可仅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为了发挥约束边缘构件的作用,国外规范对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设置还作了下列规定:箍筋的长边不大于短边的3倍,且相邻两个箍筋应至少相互搭接1/3长边的距离。

 

6.4.9

当墙肢长度小于墙厚的三倍时,要求按柱设计,对三级的墙肢也应控制轴压比。

 

6.4.10

试验表明,配置斜向交叉钢筋的连梁具有更好的抗剪性能。跨高比小于2的连梁,难以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配置斜向交叉钢筋作为改善连梁抗剪性能的构造措施,不计入受剪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