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第一级鉴定

5.2.1

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房屋实际的高宽比和横墙间距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

(1)房屋的高度与宽度(对外廊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廓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

(2)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2. 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

(1)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

(2)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

 

表5.2.1

刚性体系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楼、屋盖类别

墙体类别

墙体厚度(mm)

6、7度

8度

9度

现浇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

砖实心墙

≥240

15

15

11

其他墙体

≥180

13

10

 

装配式混凝土

砖实心墙

≥240

11

11

7

其他墙体

≥180

10

7

 

木、砖拱

砖实心墙

≥240

7

7

4

※注:

对Ⅳ类场地,表内的最大间距值应减少3m或4m以内的一开间。

 

5.2.2

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

2. 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度时或7度时三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7度时超过三层或8、9度时不宜低于M1;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5.2.3

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横墙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当不符合下列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1)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纵横墙连接处,墙体内应天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

(2)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当为马牙槎砌筑或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沿墙高每10皮砖(中型砌块每道水平灰缝)应有2ф6拉结钢筋;空心砌块有钢筋混凝土芯柱时,芯柱在楼层上下应连通,且沿墙高每隔0.6m应有ф4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拉结。

2. 楼、屋盖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座浆;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

(2)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的人字屋架,隔开间应有一道竖向支撑或有木望板和木龙骨顶棚;当不符合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3)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表5.2.3-1的规定:

 

表5.2.3-1

楼、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mm)

构件名称

混凝土预制板

预制进深架

木屋架、木大梁

对接檩条

木龙骨、木檩条

位置

墙上

梁上

墙上

墙上

屋架上

墙上

支承长度

100

80

180且有梁垫

240

60

120

 

3. 圈梁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无圈梁;

(2)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砖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应少于表5.2.3-2的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圈梁位置与楼、屋盖宜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纵墙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应相应提高;空斗墙、空心墙和180mm厚砖墙的房屋,外墙每层应有圈梁,内墙隔开间宜有圈梁;

(3)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的砌块房屋,每层均应有圈梁;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7、8度时分别不宜大于表5.2.3-2中8、9度时的相应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中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150mm;

(4)砖拱楼、屋盖房屋,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当圈梁承受砖拱楼、屋盖的推力时,配筋量不应少于4ф2;

(5)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楼盖处的圈梁可为钢筋砖圈梁,其高度不小于4皮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总配筋量不少于表5.2.3-2中的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与纵墙圈梁有可靠连结的进深梁或配筋板带也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

 

表5.2.3-2

圈梁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位置和配筋量

7度

8度

9度

屋盖

外墙

除层数为二层的预制板或有木望板、木龙骨吊顶时,均应有

均应有

均应有

内墙

同外墙,且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6m

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2m

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8m

楼盖

外墙

横墙间距大于8m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

横墙间距大于8m时每层应有,横墙间距不应大于8m层数超过三层时,应隔层有

层数超过二层且横墙间距大于4m时,每层均应有

内墙

横墙间距大于8m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6m

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2m

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8m

配筋量

4φ8

4φ10

4φ12

※注:

6度时,同非抗震要求

 

5.2.4

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 现有结构构件的局部尺寸、支承长度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和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及支承大于5m大梁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距离,7、8、9度时分别不宜小于0.8m、1.0m、1.5m;

(2)非承重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7、8度时不宜小于0.8m,9度时不宜小于1.0m;

(3)楼梯间及门厅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在砖墙转角处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490mm;

(4)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8、9度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门窗洞口不宜过大;预制屋盖与墙体应有连接。

2. 非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不符合时位于出入口或临街处应加固或采取相应措施:

(1)隔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应有拉结,长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3m时,墙顶还应与梁板有连接;

(2)无拉结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2.5且厚度为240mm时,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对整体性不良或非刚性结构的房屋不应大于0.5m;对刚性结构房屋的封闭女儿墙不宜大于0.9m;

(3)出屋面小烟囱在出入口或临街处应有防倒塌措施;

(4)钢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3. 悬挑楼层、通长阳台,或房屋尽端有局部悬挑阳台、楼梯间、过街楼的支撑墙体,或与独立承重砖柱相邻的承重墙体,应提高有关墙体承载能力的要求。

 

5.2.5

第一级鉴定时,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不应超过下列限值:

(1)层高在3m左右,墙厚为240mm的粘土砖实心墙房屋,当在层高的1/2处门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对承重横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25%、对承重纵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0%时,其承重模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的限值宜按表5.2.5-1采用;其他墙体的房屋,应按表5.2.5-1的限值乘以表5.2.5-2规定的墙体类别修正系数采用;

(2)自承重墙的限值,可按本条(1)款规定值的1.25倍采用;

(3)对本章第3条规定的情况,其限值宜按本条(1)、(2)款规定值的0.8倍采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其限值宜按本条(1)、(2)款规定值的1/3采用。

 

表5.2.5-1

第一级鉴定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要求(m)

楼层总数

检查楼层

砂浆强度等级

M0.4

M1

M2.5

M5

M10

M0.4

M1

M2.5

M5

M10

L

B

L

B

L

B

L

B

L

B

L

B

L

B

L

B

L

B

L

B

6度

7度

2

1

6.9

6.0

10

8.8

11

9.2

15

14

15

13

15

15

 

 

 

 

4.8

4.2

7.1

6.2

7.9

6.4

11

9.5

12

9.2

15

13

15

12

15

15

 

 

3

1-2

6.1

4.7

9.0

7.1

10

7.0

14

11

15

9.8

15

14

15

15

 

 

 

4.3

3.3

6.3

5.0

7.0

5.0

10

7.4

11

6.8

15

10

15

9.2

15

13

 

 

4

3

1-2

5.7

4.3

4.0

8.4

6.3

6.0

9.4

6.6

5.9

14

9.6

8.9

14

9.3

8.1

15

14

12

15

13

11

15

15

15

 

 

 

 

6.6

4.6

4.1

9.5

6.7

6.2

9.8

6.5

5.7

12

9.5

8.5

12

8.9

7.5

12

12

11

 

 

5

4

1-3

5.6

3.8

9.2

6.5

9.0

6.1

5.2

12

9.0

7.9

12

8.7

7.0

12

12

10

12

12

9.1

12

12

12

 

 

 

 

6.3

4.3

3.6

9.0

6.3

5.4

9.4

6.1

4.9

12

8.9

7.4

12

8.3

6.4

12

12

9.4

 

 

6

5

4

1-3

 

 

8.9

5.9

12

8.6

12

8.3

6.8

6.3

12

12

10

9.4

12

11

9.1

8.1

12

12

12

12

 

 

 

 

6.1

4.1

8.8

6.0

 

9.2

5.8

4.8

4.4

12

8.5

7.1

6.6

12

7.8

6.4

5.7

12

11

9.3

8.4

 

 

7

6

5

1-4

 

 

8.2

5.2

12

8.3

12

8.0

6.4

5.7

12

11

9.6

8.5

12

11

8.5

7.3

12

12

12

11

 

 

 

 

 

 

3.9

3.9

3.9

7.2

7.2

7.2

3.9

3.9

3.9

3.9

7.2

7.2

7.2

7.2

 

 

6-8

1-5

 

 

 

 

3.9

3.9

7.8

7.8

3.9

3.9

7.8

7.8

 

 

 

 

 

 

 

 

 

 

 

 

 

 

8度

9度

2

1

 

 

5.3

4.3

7.8

6.4

7.8

6.2

12

8.9

10

8.4

15

12

 

 

 

 

3.1

4.6

4.7

3.7

7.1

5.3

6.0

5.0

9.2

7.1

11

6.4

11

9.0

3

1-2

 

 

4.7

3.3

6.7

4.9

7.0

4.6

9.9

6.8

9.7

6.2

14

8.8

13

7.7

15

11

 

 

 

 

4.2

5.9

5.8

3.7

8.2

5.3

7.7

4.6

10

6.7

4

3

1-2

 

 

4.4

5.7

6.5

4.3

3.8

9.2

6.3

5.1

9.1

5.9

5.0

12

8.5

7.3

12

7.6

6.2

12

11

9.1

 

 

 

 

 

 

3.3

5.8

3.3

3.3

2.8

5.9

4.8

4.0

5

4

1-3

 

 

 

 

6.3

4.1

3.3

8.9

5.9

4.5

8.8

5.5

4.3

12

7.8

6.3

11

7.1

5.3

12

10

7.8

 

 

 

 

 

 

 

 

 

 

6

5

4

1-3

 

 

 

 

3.9

6.0

3.9

3.9

3.2

6.0

5.5

4.7

3.9

3.9

3.9

3.9

5.9

5.9

5.9

5.9

 

 

 

 

 

 

 

 

 

 

※注:

1. L指240mm厚承重横墙间距限值;楼、屋盖为刚性时取平均值,柔性时取最大值,中等刚性可相应换算;

2. B指240mm厚纵墙承重的房屋宽度限值;有一道同样厚度的内纵墙时可取1.4倍,有2道时可取1.8倍;平面局部突出时,房屋宽度可按加权平均值计算;

3. 楼盖为混凝土而屋盖为木屋架时,表中顶层的限值宜乘以0.7。

 

表5.2.5-2

抗震墙体类别修正系数

墙体类别

空斗墙

空心墙

 

小型砌块墙

中型砌块墙

实心墙

厚度(mm)

240

300

420

190

t

t

180

370

480

修正系数

0.6

0.9

1.4

0。8

0.8t/240

0.6t/240

0.75

1.4

1.8

※注:

t指小型砌块墙体的厚度

 

5.2.6

多层砌体房屋符合本节各项规定可评为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但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1)房屋高宽比大于3,或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最大值4m;

(2)纵横墙交接处连接不符合要求,或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

(3)易损部位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要求;

(4)本节的其他规定有多项明显不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