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计算:
(B.0.1-1)
式中
Vy : 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Vcy : 框架柱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Vmy : 砖填充墙框架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Vwy : 抗震墙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之和。
B.0.2
矩形框架柱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取较小值:
(B.0.2-1)
(B.0.2-2)
式中
λ : 框架柱的计算剪跨比,取λ=Hx/2h0;当λ<1时,取λ=1;当λ>3时,取λ=3;
N : 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柱轴向压力,当N>0.3fckbh时,取N=0.3fckbh;
Asy :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截面面积;
fyvk : 箍筋抗拉强度标准值,I级钢取235N/mm^2
fck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C13取8.7N/mm^2,C18取12.1N/mm^2,C23取15.4N/mm^2,C26取18.8N/mm^2;
s : 箍筋间距;
b : 验算方向柱截面宽度;
h、h0 : 分别为验算方向柱截面高度、有效高度;
Hx : 框架柱净高。
B.0.3
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压柱现有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N≤ξbkfcmkbh0
(B.0.3-1)
N>ξbkfcmkbh0
(B.0.3.-2)
(B.0.3-3);
式中
N : 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柱轴向压力;
As : 柱实有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fyk : 现有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I级钢取235N/mm^2,Ⅱ级钢取335N/mm^2;
fcmk : 柱现有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标准值;C13取9.6N/mm^2,C18取13.3N/mm^2,C23取17.0N/mm^2,C26取20.6N/mm^2;
a's : 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
ξbk :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I级钢取0.6,Ⅱ级钢取0.55;
h、h0 : 分别为柱截面高度和有效高度;
b : 柱截面宽度。
B.0.4
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0.4-1)
(B.0.4-2)
式中
ξN : 砌体强度的正压力影响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
fck : 砖墙的抗剪强度标准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采用;
Aw : 砖填充墙水平截面面积,可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的墙肢;
H0 : 柱的计算高度,两侧有填充墙时,可采用柱净高的2/3,一侧有填充墙时,可采用柱净高。
B.0.5
带边框柱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层间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B.0.5)
式中
N : 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抗震墙轴向压力,当万N>0.2fckAw时,取N=0.2fckAw;
Aw : 抗震墙的截面面积;
Ash : 配置在同一水平截面内的水平钢筋截面面积;
λ : 抗震墙的计算剪跨比;其值可采用计算楼层至该抗震墙顶的1/2高度与抗震墙截面高度之比,当小于1.5时取1.5,当大于2.2时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