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无论是非抗震设计还是抗震设计,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按我国现行规范体系,均采用弹性方法计算,但在截面设计时则考虑材料的弹塑性性质。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以考虑梁端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4.3.2
关于分析模型的选择方面,在当今计算机使用普及和讲求计算分析精度的情况下,且考虑到异形柱结构的特点,应采用基于空间工作的计算机分析方法及相应软件。平面结构空间协同计算模型虽然计算简便,其缺点是对结构空间整体的受力性能反映得不完全,现已较少应用,当规则结构初步设计时也可应用。
4.3.3
本规程适用的异形柱,其柱肢截面的肢高肢厚比限制在不大于4的范围,与矩形柱相比,其柱肢一般相对较薄,研究表明:这样尺度比例的异形柱,其内力和变形性能具有一般杆件的特征,并不满足划分为薄壁杆件的基本条件。故在计算分析中,异形柱应按杆系模型分析,剪力墙可按薄壁杆系或墙板元模型分析。
按空间整体工作分析时,不同分析模型的梁、柱自由度是相同的;剪力墙采用薄壁杆系模型时比采用墙板元模型时多考虑翘曲变形自由度。
4.3.4
进行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采取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的假定,以使结构分析的自由度大大减少,从而减少由于庞大自由度系统而带来的计算误差,实践证明这种刚性楼板假定对绝大多数多、高层结构分析具有足够的工程精度,但这时应在设计中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楼盖的整体刚度。绝大多数异形柱结构的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能够满足该假定的要求,但还应在结构平面布置中注意避免楼板局部削弱或不连续,当存在楼盖大洞口的不规则类型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或对采用楼板面内无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并采取楼板局部加厚、设置边梁、加大楼板配筋等措施。
4.3.5
计算系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按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规定采用。
4.3.6
框架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属于非结构构件,但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存在,会增大结构整体刚度,减小结构自振周期,从而产生增大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为反映这种影响,可采用折减系数ψT对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进行折减。
4.3.7
本规程对计算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给出了一个范围,当按本规程第3.1.5条的规定采用的轻质填充墙时,可按所给系数范围的较大值取用。目前轻质填充墙体材料品种繁多,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定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4.3.8
现有的一些结构分析软件,主要适用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尚不能满足异形柱结构设计计算的需要。本规程颁布实施后,应从异形柱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到异形柱截面设计、构造措施,全面按照本规程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编制异形柱结构专用的设计软件,确保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