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共同作用,梁的刚度可取钢梁刚度的1.5~2.0 倍,但应保证钢梁与楼板有可靠连接。弹塑性分析时,可不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
11.3.2
结构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构件刚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型钢混凝土构件、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1.3.2-1)
(11.3.2-2)
(11.3.2-3)
式中
、、:分别为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截面抗弯刚度、轴向刚度及抗剪刚度;
、、:分别为型钢、钢管部分的截面抗弯刚度、轴向刚度及抗剪刚度。
2 无端柱、有端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可换算为H 型混凝土截面计算轴向和抗弯刚度,型钢可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计入H 形截面的翼缘面积,墙的抗剪刚度可不计入型钢作用;
3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可将钢板折算为等效混凝土面积计算轴向、抗弯、抗剪刚度。
11.3.3
竖向荷载作用计算时,宜考虑钢柱、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计算竖向变形差异时宜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沉降及施工调整等因素的
影响。
11.3.4
当混凝土筒体先于外围框架结构施工时,应考虑施工阶段混凝土筒体在风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的不利受力状态;应验算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外围型钢结构在施工荷载及可能的风载作用下的承载力、稳
定及变形,并据此确定钢结构安装与浇注楼层混凝土的间隔层数。
11.3.5
混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为0.04。风荷载作用下楼层位移验算和构件设计时,阻尼比可取为0.02~0.04。
11.3.6
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设置伸臂桁架的楼层以及楼板开大洞的楼层应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的
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