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  筏板设计

区分 版本 / Revision No. 改善建议者 改善内容 内容列表
产品功能 Ver.112 R3 / No.2009-03
手册内容 Ver.110 R2 / No.2009-02

 

1

单元格弯矩

功能说明
当筏基采用板元法进行内力分析时,可用本项查看筏板各单元格的弯矩值。

 

图11.5.2.1  筏板单元格弯矩

 

   其中:
Mxb—板单元下部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弯矩,下部受拉为正,受压为负,单位:kN.m/m;
Mxt—板单元上部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弯矩,上部受拉为负,受压为正,单位:kN.m/m;
Myb—板单元下部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弯矩,下部受拉为正,受压为负,单位:kN.m/m;
Myt—板单元上部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弯矩,上部受拉为负,受压为正,单位:kN.m/m。

 

2

单元格配筋

功能说明
当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可按单元格输出配筋面积,本项可查看筏板各单元格的配筋值。

 

图11.5.2.2  筏板单元格配筋

 

    其中:
Asxb—沿构件坐标系x轴方向上的板单元下部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xt—沿构件坐标系x轴方向上的板单元上部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yb—沿构件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板单元下部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yt—沿构件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板单元上部配筋面积,单位:mm2/m;

 

3

单元格反力

功能说明
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输出单元格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作用下的反力值。反力值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反力的计算方法在”r;分析设计参数”中定义,有弹性地基法、K值法及平均反力法等。

 

图11.5.2.3  单元格反力

 

4

单元格位移

功能说明

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输出单元格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作用下的位移值。位移值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图11.5.2.4  单元格位移

 

5

基底反力

功能说明
本项用于查看在荷载基本组合作用下筏基的基底反力。

 

图11.5.2.5  基底反力

 

注意事項
筏基基底反力输出结果与筏基的分析方法有关,当筏基的边界条件设为弹性地基时,基底反力是按地基基床系数与沉降之积计算的;当边界条件设为倒楼盖法时,基底反力是按K值法或平均反力法计算的。

 

6

基底位移

功能说明
本项用于查看筏基有限元分析结果的位移值。

 

图11.5.2.6  基底位移

 

7

平板式筏基

功能说明
          1. 板带弯矩
(1)1. 平板式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可通过此项查看板带的弯矩值。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单位为:kN.m/m。

 

图11.5.2.7-1  板带弯矩

 

图11.5.2.7-2  板带弯矩示意图

 

    其中:
Mxb1/ Mxb2/ Mxb3—分别对应X向柱上板带/X向跨中板带/X向柱上板带,各板带支座截面处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弯矩,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yb1/ Myb2/ Myb3—分别对应Y向柱上板带/Y向跨中板带/Y向柱上板带,各板带支座截面处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弯矩,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xt—X向跨中板带在跨中截面处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弯矩,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yt—Y向跨中板带在跨中截面处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弯矩,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图11.5.2.7-3  板带划分示意

 

注意事項
平板式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板带弯矩是按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分别输出的,输出的弯矩值是按板带范围内的各单元弯矩的平均值来整理的,即柱上板带弯矩就是左端、跨中、右端范围内的各单元弯矩的平均值,跨中板带弯矩就是跨中板带范围内各单元弯矩的平均值。板带划分示意见图11.5.2.7-3。

 

(2)平板式筏基采用板带法分析时,可通过此项查看柱上及跨中板带的弯矩值。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

 

图11.5.2.7-4   板带弯矩

 

简图中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结果,板带每跨分别给出跨中和两端支座三个截面的弯矩值,单位为:kN.m/m;其中:板带下部受拉时,弯矩为正;板带上部受拉时,弯矩为负。

 

2. 板带配筋

(1) 平板式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可通过此项查看板带的配筋面积。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单位为:mm2/m。

 

图11.5.2.7-5  板元法配筋面积

 

图11.5.2.7-6  板带配筋示意图

 

     其中:

Asxb1/Asxb2/Asxb3—分别对应X向柱上板带/X向跨中板带/X向柱上板带,各板带支座截面处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b”的表示板下部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t”的表示板上部配筋面积;
Asyb1/Asyb2/Asyb3—分别对应Y向柱上板带/Y向跨中板带/Y向柱上板带,各板带支座截面处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b”的表示板下部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t”的表示板上部配筋面积;
                          Asxt—X向跨中板带在跨中截面处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b”的表示板下部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t”的表示板上部配筋面积;
                          Asyt—Y向跨中板带在跨中截面处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b”的表示板下部配筋面积,配筋数值带”r;t”的表示 板上部配筋面积。

 

(2) 平板式筏基采用板带法分析时,可通过此项查看柱上及跨中板带的配筋面积。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

 

     其中:

Asul、Asum、Asur—为板带上部左端、中部、右端的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dl、Asdm、Asdr —为板带下部左端、中部、右端的配筋面积,单位:mm2/m。

 

注意事項

(1)板带弯矩按《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程》GBJ130-90规定的分配系数,分配给跨中板带和柱上板带,以此来计算跨中板带和柱上板带的配筋面积;
(2)板带配筋超限时,输出"*" 表示,表示板截面尺寸或配筋超限。

 

8

 梁板式筏基

功能说明
1.   底板弯矩
当梁板筏基采用板元法或梁元法分析时,可以按构件输出弯矩值,每个房间的底板即为一个构件,这样能便于施工图设计。

 

图11.5.2.8-1  筏基底板弯矩

 

图11.5.2.8-2  筏基底板弯矩示意图

 

    其中:

Mxb1—底板下部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支座弯矩,底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yb1—底板下部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支座弯矩,底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xt—底板上部绕构件坐标系y轴旋转的跨中弯矩,底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Myt—底板上部绕构件坐标系x轴旋转的跨中弯矩,底板下部受拉为正,上部受拉为负;

注意事項

         (1)梁板式筏基采用板元法分析时,底板支座弯矩为各单元弯矩的平均值;跨中弯矩为各单元的弯矩的最大值。

         (2)梁板式筏基采用梁元法分析时,底板弯矩按弹性(或塑性)查表法来计算的,异形底板默认按有限元方法来计算。

 

2. 底板配筋
本项可查看按底板弯矩进行配筋设计的结果,输出底板的支座及跨中处的配筋面积。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

 

图11.5.2.8-3  筏基底板配筋

 

图11.5.2.8-4  筏基底板配筋示意

 

     其中:

Asxb—底板下部沿构件坐标系x轴方向的支座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yb—底板下部沿构件坐标系y轴方向的支座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xt—底板上部沿构件坐标系x轴方向的跨中配筋面积,单位:mm2/m
Asyt—底板上部沿构件坐标系y轴方向的跨中配筋面积,单位:mm2/m

注意事項

           底板配筋超限时,输出 " *" 字符表示,表示板截面尺寸或配筋超限。

 

 

3.肋梁弯矩
本项用于查看梁板式筏基肋梁的弯矩,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每跨梁分别给出跨中和两端支座三个截面的弯矩值,单位为:kN.m;其中:肋梁下部受拉时,弯矩为正;肋梁上部受拉时,弯矩为负。

 

图11.5.2.8-5 筏板肋梁弯矩

 

注意事項

          无论是板元法还是梁元法分析时,肋梁内力输出结果均考虑了肋梁的翼缘宽度的影响。

 

4.肋梁剪力

本项用于查看筏板肋梁的剪力,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最不利的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结果。每跨梁输出跨中和两端支座三个截面的剪力值,使截面产生顺时针旋转的剪力为正,逆时针旋转的剪力为负,单位为:kN。

 

图11.5.2.8-6  筏板肋梁剪力

 

5. 肋梁配筋
本项用于查看筏板肋梁的配筋面积,程序默认输出的结果为各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配筋结果,也可以查看其它荷载组合的配筋结果。

 

图11.5.2.8-7  筏板肋梁配筋

 

图11.5.2.8-8  筏板肋梁配筋示意图

 

  其中:

Asul-Asum-Asur—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mm2);
Asdl-Asdm-Asdr—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mm2);
                     Asv—为梁左端、右端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mm2);
                     Ast—为梁受扭纵筋面积(mm2);
                    Ast1—为梁抗扭箍筋的单肢箍面积(mm2);
                 G、VT—为箍筋及剪扭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
(1)当梁受扭时,配置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应小于Ast1。
(2)输出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除以箍筋肢数。
(3)输出的纵筋及箍筋面积都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如果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小于最小配筋率时,按最小配筋面积来输出。
(4)肋梁的配筋面积考虑了翼缘部分的影响。
(5)肋梁设计超限时,输出 "*" 字符表示,表示此梁截面尺寸或配筋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