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α3
0.1、α2
0.4,Default
   7.2.10
   7.2.8
0.5m
0、Mb
0、θa
0,所以可将式



1 运行动力弹塑性分析
1 P
1 不同步长控制方法的分析结果
1 使用骨架曲线计算等效阻尼
   5.3.2
   3.3.2
1 修正武田三折线模型
1 动力弹塑性荷载数据
1 动力弹塑性首选项
1 单元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的关系
1 反力
1 墙单元的面内变形形状
1 定义动力弹塑性铰类型和特性值
1 定义静力弹塑性铰类型和特性值
1 将荷载
1 屈服面的移动及刚度变化
1 弯矩
   5.2.3
   5.2.4
1 弹性四折线滞回模型
   7.2.14
   7.2.15
1 查看指定
1 查看指定层的层位移结果
1 框架
   1.5.4
   2.5.3
1 框架内力
1 框架内力结果
1 框架铰屈服时间输出选项
1 框架铰状态
1 梁
1 武田三折线模型
1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1 表格输出选项
1 输出选项
   2.6.1
   2.6.3
1 运行静力弹塑性分析
1 选择输出的荷载工况
1 选择输出的荷载工况和分析步骤
1 静力弹塑性分析首选项
   1.1.2
   1.1.4
1 静力弹塑性曲线
1 静力弹塑性荷载工况
1 静力弹塑性首选项
1 层位移
1 框架铰分析结果 图1.5.6
1 铰数量统计表格输出内容选项
1 静力弹塑性分析
1 静力弹塑性分析反力结果 图1.5.3
1/kn
1/nstep
10 剪力墙配筋选项
10 层剪力
10 屈服面的屈服强度的意义
10 查看指定构件
10 查看指定构件的
10 查看指定构件的剪力结果
10 个
   1.4.1
   3.2.2
100次
10个
   1.1.3
   1.4.1
   2.1.1
   2.4.1
10个步骤的荷载系数为1.0
11 层位移
11 屈服面的屈服强度的意义
11 查看所有楼
11 查看所有楼层的各步骤结果
12 初始荷载作用
12 初始荷载作用下的初始轴
12 初始荷载作用下的初始轴力和初始轴力对应的屈服弯矩
12)P1、P2、P3:输出第一
13 无轴力作用
13 无轴力作用时的极限弯矩
13)D1、D2、D3:输出第一
14 定义墙纤维特性
15 剪力墙配筋选项
1中的第一屈服面内部时表示处于弹性状态
1代表数据编号
1墙
   1.5.5
   2.5.4
1墙内力
   1.5.5
   2.5.4
1所列高度范围且属于
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
1所示由弯矩和剪力引起的变形角和刚体旋转角组成
1所示非线性弹簧的位置示意图
1时
   1.1.3
   2.1.1
   8.4
1步骤和第i步骤之间的增量的比值



2 P
2 使用谱折减系数对弹性谱进行折减
2 停止当前荷载工况警告信息
   1.8
   2.8
2 分析过程
2 分析过程中即时显示的能力曲线
2 动力弹塑性分析
2 动力弹塑性分析反力表格结果
2 变形D初次超过D1
   7.2.10
   7.2.8
2 定义
   1.3.1
   1.4.1
   2.4.1
2 定义梁柱铰的类型和特性值
   1.4.1
   2.4.1
2 定义步长控制函数
2 将加速度
2 层间位移角表格结果
   2.6.2
   1.6.2
2 弹塑性铰的
2 弹塑性铰的柔度
2 弹性四折线滞回模型的路径移动规则
2 查看指定节点的位移结果
2 框架内力
2 框架铰屈服时间表格
2 框架铰进入不同屈服状态
2 框架铰进入不同屈服状态的时间表格
2 梁内力表格
2 梁墙
2 梁墙梁的
2 梁墙梁的内力表格
2 混凝土材料应变等级
2 添加
2 点位移
2 硬化
2 能力曲线
2 节点
2 节点反力结果
2 迭代控制参数
2 铰数量统计表格
2 附加静力弹塑性计算步骤
2 静力弹塑性分析
2 静力弹塑性分析反力表格结果
2 非线性墙单元
2 高斯
2 框架
   1.5.4
   2.5.3
2 框架内力结果
2 框架铰进入屈服的步骤表格
2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1.1.3
   2.1.1
2 静力弹塑性分析各步骤
2 静力弹塑性分析各步骤反力结果
2.1中提供的单轴受压曲线
   1.1.3
   2.1.1
   8.4
2.1中提供的单轴受压曲线和日本混凝土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1.1.3
   1.4.1
   2.1.1
   2.4.1
2001第5.5.5中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范围大致在1
2001第5.5.5条表5.5.5的要求时
2001表5.5.5设置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2.6.2
   1.6.2
2002第5.4.1条要求时
2002附录C
2002附录C中的混凝土材料单轴受力本构模型
200次的调整步长次数
20个
2400kg
273或ATC
2EI
   5.1
   1.4.1
   2.4.1
2中决定
   1.4.1
   2.4.1
2墙
   1.5.5
   2.5.4
2墙内力
   1.5.5
   2.5.4
2所列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
2所示
   5.2.2
   5.2.4
   1.8
   2.8



3 两端弯矩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简支梁
3 位移
3 使用Procedure
3 停止剩余荷载工况警告信息
   1.8
   2.8
3 变形D初次超过D2
3 墙单元的各
3 墙单元的各成分铰位置
3 墙铰分析结果
3 墙铰状态
3 定义初始荷载
3 层
   2.6.2
   1.6.2
3 层剪力表格结果
   2.6.2
   1.6.2
3 数值格式设置 图1.5.3
3 构件屈服步骤表格输出选项
3 查看指定框架的
3 查看指定框架的内力结果
3 框架
3 框架内力
3 梁
3 步长控制函数
3 混凝土材料应变等级
   1.1.3
   2.1.1
3 滞回模型的定义
3 节点
3 超过恢复力为0的点时的路径移动规则
3 输出选项
   2.6.1
   1.6.1
3 选择
   1.5.4
   2.5.3
3 选择内力图方式
   1.5.4
   2.5.3
3 选择内力图方式时的选项
   1.5.4
   2.5.3
3 钢筋材料的本构关系
3 钢筋混凝土截面的开裂屈服面近似化方法示意图
3 铰特性的定义
3.0之间每次增加0.1后
3.1.4-1)用增量形式表达如下
3.1.4-3)得位移向量δUn
3EI
   1.4.1
   2.4.1
   5.1
3所示
   1.8
   2.8
3的va=
3近似模拟



4 仅一侧有弯矩作用的简支梁
4 停止执行警告信息
   1.8
   2.8
4 刚度比变化曲线
4 动力弹塑性分析中位移
4 动力弹塑性分析位移表格结果
4 墙
4 墙内力
4 墙单元的非线性特性
4 数值格式设置 图1.5.3
4 时间积分参数
4 构件屈服步骤表格
4 查看指定墙构件的
4 查看指定墙构件的内力结果
4 梁
4 滞回模型定义
4 超过恢复力为0的点时的路径移动规则
4 钢筋材料的本构关系
   1.1.3
   2.1.1
4 铰特性的定义
4 静力弹塑性分析变形表格结果
4 使用Procedure
4 图例格式设置
4.2之间
   1.1.3
   2.1.1
   8.4
40上对结构生命安全的要求目标
40中建议
40中建议的有效阻尼计算弹塑性需求谱
40中推荐的方法设置下面不同水准的要求
40中提供的基本方法
40的推荐的两种方法计算性能点
40的能力谱法
40要求慎重使用
4F
4所示
   1.8
   2.8
4的va=



5 两端弯矩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简支梁
5 使用Procedure
5 其它振型的阻尼比
5 分析位移结果 图1.5.3
5 墙单元剪切特性
5 未使用和使用刚度比比值作为终止条件
5 未使用和使用刚度比比值作为终止条件时的性能曲线比较
5 查看指定框架的
5 查看指定框架的铰
5 查看指定框架的铰内
5 查看指定框架的铰内力和变形结果
5 框架铰变形
5 滞回模型定义
5 能力曲线
5 钢筋材料的应变等级
   1.1.3
   2.1.1
5 铰特性的定义
5 图例格式设置
5 选择输出
5 选择输出梁
5.5.2条中又分别规定了
5F
5所示
5所示通过定义端部具有弯矩作用的简支梁的初始刚度矩阵来模拟单元内弯矩分布的影响
5的va=



6 使用Procedure
6 分析各步骤位移结果
6 墙单元剪切应变等级
6 墙单元剪切特性
   1.1.3
   2.1.1
6 墙纤维
6 墙纤维应力
6 查看指定墙铰的
6 查看指定墙铰的应
6 查看指定墙铰的应力和应变结果
6 滞回模型定义
6 特性类型
6 非线性分析迭代计算参数
6 梁
   1.6.4
   2.6.4



7 P
7 墙单元剪切应变等级
   1.1.3
   2.1.1
7 屈服面的定义
7 框架铰的滞回曲线
7 查看指定框架的铰骨架曲线
7决定
   1.4.1
   2.4.1



8 P
8 墙纤维滞回曲线
   1.5.2
   2.5.1
8 屈服面的屈服强度的意义
8等分点
   1.5.2
   2.5.1



9 定义墙纤维特性
9 层
9 层剪力
9 屈服面的屈服强度的意义
9 查看指定
9 查看指定层的层
9 查看指定层的层剪力图形



A
   1.5.2
   1.4.1
   2.5.1
   1.5.1
   5.3.1
   8.3
   5.3.2
   3.2.2
   6.2.5
   7.3.2
   5.2.3
   7.3.3
   5.2.4
   7.2.15
   7.2.16
   3.1.4
   3.1.2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抗震设计原理
   3.3.2
   7.1.3
A 由PMM屈服面决定
   6.1
   7.1.1
A-B区段
A-T
A_DX_PO1
Acceleration-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Acc表示加速度
ADRS,Acceleration-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Ai
Aj
All
All三组
   1.5.3
   2.5.2
   1.5.4
   1.5.5
   2.5.3
   2.5.4
All三组位移结果
   1.5.3
   2.5.2
All三组内力结果
   1.5.4
   1.5.5
   2.5.3
   2.5.4
All三组反力结果
   1.5.3
   2.5.2
Alpha
ATC
   3.3.2
   3.1.2
   3.3.3
   1.5.1
ATC-40
ATC-40中对不同结构响应类型规定了谱折减系数的下限值
ATC-40使用了阻尼修正系数
A和Procedure
   1.5.1
   3.3.2
A在计算有效阻尼时使用直接迭代计算
A方法
A方法计算性能点
A方法计算性能点的示意图
A表示加速度
A表示包含地面运动的绝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