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2.4.3
   2.7.2
   1.1.1
   1.5.4
   2.3.1
   1.1.2
   1.4.1
   1.5.6
   2.3.3
   1.4.3
   1.7.2
   1.3.1
   1.3.2
   2.5.3
   1.6.2
   2.5.5
   1.2
   2.2
   6.2.2
   5.3.2
   6.2.3
   3.2.1
   3.1.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目的2
   3.2.3
   5.2.3
   4.3.1
   7.3.3
   5.2.4
   3.1.4
   7.2.2
   3.1.5
   4.2.1
   4.2.2
   3.1.2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抗震设计原理
   3.3.2
   4.1.1
因 为在弯矩
因为
   1.1.2
   7.3.3
因为不可能完全消除残余力
   4.3.1
   3.1.4
因为全部输出时画面会显得凌乱
   1.5.4
   2.5.3
因为分析前无法知道总的分析步骤数
因为前面已经假设单元的竖向
因为在弯矩
因为在该节点发生最大位移前也许结构其它位置已经屈服会造成计算不收敛
因为地震作用前结构的竖向荷载是始终存在的
   3.1.5
   4.2.2
因为如果有超筋超限构件
   2.7.2
   1.7.2
因为抗规5.5.5中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范围大致在1
因为是非线性分析
因为有θa
因为特性值内容很
因为特性值内容很多
   1.4.3
   2.4.3
因为程序将剪切特性包含在了混凝土纤维中
   1.5.6
   2.5.5
因为铰的特性值数据有限
因为高斯
因其理论概念易于理解
因此不必用户输入
因此两端承受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弯矩的梁单元的初始柔度和初始刚度如下
因此只需要输入其它八个点的坐标
因此可以用于模拟钢材的包辛格效应
因此可通过定义不同的需求谱
因此各方向的刚度也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在时间t
因此在非线性分析结果中的分析结果和常规分析中的分析结果会略有不同
   2.3.3
   1.3.2
因此据此可判断构件和结构目前处于哪种状态
因此更能反映实际地
因此更能反映实际地震
因此更能反映实际地震力的分布
因此用能够反映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的变形评价结构的
因此程序内部设置了三个等级分别对应50次
因此计算方法也相对简单
因此通过动力弹塑性分析我们不仅要了解结构发生屈服和倒塌时的地震作用的大小
因此需要获得性能曲线
因此需要获得性能曲线的下降段
因此需要获得性能曲线的下降段时应选择位移控制法且不能勾选当前刚度和初始刚度比值作为终止分析条件
因此需要输入第三个折线段的刚度折减系数



固定某个点为控制节点
固定某个点为控制节点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性能曲线
固有阻尼和附加阻尼



图1.1.1 静力弹塑性分析首选项
图1.1.2
图1.1.3
图1.1.4
图1.2 自动生
图1.2 自动生成分析数据
图1.3.1
图1.4.1
图1.4.2 分配静力弹塑性铰
图1.4.3 框架铰表格显示内容设置
图1.5.1
图1.5.2
图1.5.3
图1.5.4
图1.5.5
图1.5.6
图1.6.1
图1.6.2
图1.6.3
图1.6.4
图1.7.1 静力弹塑性分析荷载数据检查
图1.7.2 静力弹塑性分析铰数据检查
图1.8
图2.1.1
图2.1.2 动力弹塑性首选项
图2.2 动力弹塑性分析自动生成功能
   2.2
   3.2.1
图2.3.1
图2.4.1
图2.4.2 分配动力弹塑性铰
图2.4.3 动力弹塑性框架铰表格设置
图2.5.1
图2.5.2
图2.5.3
图2.5.4
图2.5.5
图2.6.1
图2.6.2
图2.6.3
图2.6.4
图2.7.1 动力弹塑性分析荷载数据检查
图2.7.2 动力弹塑性分析铰数据检查
图2.8
图2.8 运行动力弹塑性分析
图3.1.1 基于位移设计法的结构
图3.1.1 基于位移设计法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图3.1.2 能力谱法
图3.1.3
图3.1.4 完全牛顿
图3.1.4的C点之后
图3.2.2
图3.2.4 当前刚度与初始刚度比值
图3.3.1
图3.3.2
   5.3.2
   3.3.2
图3.3.3 构件的使用性能标准
图4.1.1 弹性系统和弹塑性系统的地震响应比较
图4.3.1 完全牛顿拉普森法
图5.2.1 梁柱单元的节点力和节点位移
图5.2.2
图5.2.3
图5.2.4
图5.3.1
图5.3.2 各应变
图5.3.2 各应变成分
图5.4 非线性桁架单元的示意图
图6.2.2 双折线铰类型
图6.2.3 三折线铰类型
图6.2.4 FEMA铰类型特性
   6.2.4
   7.1.1
图6.2.5 P
图7.1.3 弯矩
图7.1.3 弯矩成分判断屈服的准则
图7.1.3为屈服强度的自动计算方法示意
图7.2.1 标准双折线滞回模型
   7.2.1
   7.2.2
图7.2.10
图7.2.11 修正武田四折线滞回模型
图7.2.12 弹性双折线滞回模型
图7.2.13 弹性三折线滞回模型
图7.2.14
   7.2.14
   7.2.15
图7.2.15 滑移双折线滞回模型
图7.2.16 滑移三折线滞回模型
图7.2.2 标准三折线滞回模型
图7.2.3
图7.2.3 指向原点型滞回模型
   7.2.3
   7.2.4
图7.2.4
图7.2.5
图7.2.5 指向原点极值点三折线滞回模型
图7.2.6 克拉夫双折线模型
图7.2.7 退化三折线滞回模型
图7.2.8
图7.2.9 武田四折线滞回模型
图7.3.2
图7.3.3
图8.1.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
图8.1.2 日本混凝土标准规范的单轴受压应力
   8.1.1
   8.1.2
图8.2 双折线钢筋本构关系
   8.2
   8.1.2
图8.3 剪切本构模型
图8.4
图C
   1.1.3
   2.1.1
图中 为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竖向和水平向位移
图例
   1.5.3
   2.5.2
   1.5.6
   2.5.5
图例中将显示处于各应变等级的纤维占分配了所有非线性纤维数量的比例
图例中将显示处于各应变等级的纤维占分配了非线性铰特性的纤维数量比例
图例中有B
图例中用三种颜色区分
图例中用两种颜色区分
   1.5.6
   2.5.5
图例的显示位置和显示数值格
   1.5.3
   2.5.2
图例的显示位置和显示数值格式
   1.5.3
   2.5.2
图形
   1.5.2
   1.5.3
   2.5.1
   2.5.2
   1.1.3
图形中的比例值为在该项上处于该状态的铰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的总数量的比值
图形中的比例值为在该项上处于该状态铰的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总数的比值
图形显示选项
图形调整系数




   1.5.4
   2.3.1
   2.6.4
   1.6.4
   1.8
   2.7.1
   1.5.2
   2.7.2
   1.5.3
   1.7
   2.1
   1.1.1
   2.7
   1.1.2
   1.5.5
   1.1.3
   1.4.1
   1.5.6
   2.3.3
   2.6.1
   1.4.2
   2.6.2
   1.7.1
   2.6.3
   1.1
   1.7.2
   1.3.1
   2.5.1
   1.3.2
   2.5.2
   2.1.1
   2.5.3
   1.6.1
   2.5.4
   1.6.2
   2.5.5
   1.2
   1.6.3
   2.2
   2.4.1
   2.4.2
   1.5.1
   7.2.10
   7.2.8
在D1
   7.2.1
   7.2.7
在Pushover分析中推荐使用两种以上的横荷载分布模式进行分析
在Pushover分析过程中刚度矩阵行列式应大于零
在Pushover荷载工况对话框中设定总步骤数
在上面选择
在下面函数列表中选择一个函数
在下面参考点中选择了相对值
在下面参考点中选择了相对地面
在下面参考点中选择了相对某个节点
在下面参考点中选择了绝对
在下面参考点中选择了绝对值
在下面选择函数列表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函数后修改选项内容点击
在下面选择函数列表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函数后修改选项内容点击编辑可修改函数内容
在位移
在位置x的内力分布函数
在位置x的截面的柔度矩阵
在位置中选择
   1.5.6
   2.5.5
在位置中选择上
   1.5.6
   2.5.5
在信息窗口中会输出该点的
在信息窗口会输出该点的
在信息窗口会输出该点的反力结果
在其它项目中调用
   2.1
   1.1
   7.2
在内环中到恢复力为0的点之前
在内环中到恢复力为0的点之前按照斜率为Kun
在分析前检查荷载数据和生成的构件铰特性的合理性
   1.7
   2.7
在分析的每个步骤都会考虑
在分析过程
在分析过程中会产生不平衡力也叫残余力
在分析过程中无论最大位移的方向还是发生最大位移的节点都是变化的
在分析过程中的各时刻不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
在分析过程中程序会考虑
在分析过程中程序会考虑梁
在初始荷载作用下构件发生屈服有可能是输入了较大的初始荷载
   2.7.1
   1.7.1
在到达
   7.2.10
   7.2.8
在前处理中定义了地震波
在前处理中定义了地震波和时程分析荷载数据才能在本对话框中激活导入选项
在前面类型中选择
在前面类型中选择只受拉
在动力弹塑性分析过程中刚度矩阵行列式应大于零
在受压
在受拉
在右侧步长控制方法中选择自动调整步
在右侧步长控制方法中选择自动调整步长时因为分析前无法知道总的分析步骤数
在各步骤内为了满足收敛条件也需要进行迭代计算
在后处理
在后处理中将显示各构件处于哪种使用状态并输出处于各种状态的构件的数量
在图2.3.1-1所示对话框中定义了初始荷载工况才会在本对话框中激活该选项
在图例上输出的比例值代表该项上发生该数值大小范围位移的铰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项铰总数的比值
在图例中输出的字符
   1.5.6
   2.5.5
在图例中输出的比例值代表在该项上发生第一屈服的铰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总数的比值
在图例中输出的比例值代表在该项上发生第一屈服的铰的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的总数量的比值
在图例中输出的比例值代表在该项上发生第二屈服的铰的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总数的比值
在图例中输出的比例值代表在该项上发生第二屈服的铰的数量与分配给构件的该类型铰的总数量的比值
在定义混凝土和钢筋的纤维特性时
   1.5.6
   2.5.5
在对话框中选择构件类型和铰类型
   1.4.2
   2.4.2
在层
   2.6.2
   1.6.2
在层剪力表格中输出各层剪力的最大值
在层剪力表格中输出相应步骤的各层剪力结果
在层间位移角表格中输出层高
   2.6.2
   1.6.2
在屈服时由于非对角线位置的
在屈服时由于非对角线位置的成分的影响三个
在屏幕上选择构件后点击添加
   1.4.2
   2.4.2
在屏幕上选择构件后点击点击
在当前步骤
在当前步骤计算中
在当前步骤计算中如果按照最大迭代次数计算没有收敛
在形状类型中可选择理想弹塑性
   1.1.3
   2.1.1
   8.4
在方
   1.5.6
   2.5.5
在方向中选择Dx
   1.5.6
   2.5.5
在时程荷载工况对话框中勾选了迭代计算选项
在时程荷载工况对话框中未勾选迭代计算选项
在时间 时的各节点的加速度
在时间t
在显示内容中勾选
   1.5.4
   1.5.5
   2.5.3
   2.5.4
在显示的能力曲线对话框中点击
在显示的能力曲线对话框中点击关闭就可以关掉即时显示对话框
在曲线示意图上点击步骤位置
   1.5.4
   1.5.5
   2.5.3
   2.5.4
在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果后面会输出对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验算结果和距离性能点最近的步骤号
在楼层中选择一个楼层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楼层中选择一个楼层就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上点取节点后在信息窗口中输出该点的平动和旋转位移
   1.5.3
   2.5.2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FEMA铰类型构件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FEMA铰类型构件上的铰状态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双折线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双折线和三折线铰类型构件
在模型上用圆点显示分配了双折线和三折线铰类型构件上的铰状态
在模型上用鼠标点取
在模型上用鼠标点取构件
在模型上用鼠标选择
在模型上用鼠标选择构件
在模型上选择支承节点后点击适用
在模型上选择支承节点后点击适用在信息窗口中会输出该点的
在模型上选择支承节点后点击适用在信息窗口中会输出该点的反力结果
在模型中选择
   1.5.2
   2.5.1
在模型中选择一个节点后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中选择一个节点就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中选择墙
   1.5.2
   2.5.1
在模型中选择墙柱或墙梁后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中选择墙柱或墙梁就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中选择墙梁或墙柱后就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1.5.2
   2.5.1
在模型中选择墙梁或墙柱后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在模型中选择墙梁或墙柱就会自动生成函数名称
   1.5.2
   2.5.1
在模型中选择梁
   1.5.2
   2.5.1
在此仅介绍位移
在此输入子步骤内的迭代计算次数
在步骤中的po_max表示输出所有分析步骤中的最大值结果
在每个增量步骤中会采用迭代计算
在每个时间增量步骤中会采用迭代计算
在滞回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耗能能力
   7.2.12
   7.2.13
   7.2.14
在点C
在生成信息中会提示错误
   1.2
   2.2
在第二屈服位置输出达到C点
在第二屈服位置输出达到C点时的步骤号
在第二条折线移动时卸载
   7.2.10
   7.2.8
在第四折线段移动到恢复力为0的点时
在类型中选择
   1.5.3
   2.5.2
在经过原点的斜率为K0的直线上移动
   6.2.2
   6.2.3
在结构
   2.6.3
   1.6.3
在结构大师中提供两种流程的操作步骤
在结构大师中提供了四种横向荷载加载模式
在结构荷载
在结果类型中选择
   1.5.2
   2.5.1
   2.5.5
在维修加固工程中事先了解需要加固的构件
在能力曲线即时显示对话框中不勾选
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使用了小变形和平截面假定理论
在表格中有输入角度的选项
在表格中点击鼠标右键将显示如下关联菜单
在视图上选择构件后点击添加
在输入方法中选择
   1.4.1
   2.4.1
在输入方法中选择用户输入时该项才会被激活
   1.4.1
   2.4.1
在运行分析对话框中点击
在迭代过程是不变的
在速度和加速
在速度和加速度中可输出相对于地面的值
在铰内力关系中选择了P
   1.4.1
   2.4.1
在铰类型中定义了某个方向的非线性特性
   1.5.6
   2.5.5
在铰类型中需要选择弯矩
   1.5.6
   2.5.5
在铰类型定义中将P
   1.5.2
   2.5.1
在铰类型定义中将该成分定义为非线性才会在后处理中激活该成分
   1.5.2
   2.5.1
在铰类型定义中将该成分定义为非线性时才会在后处理中激活该成分
在随动硬化特性中假定卸载刚度与弹性刚度相同
在静力弹塑性分析
在静力弹塑性荷载工况对话框中勾选了迭代计算选项
在静力弹塑性荷载工况对话框中未勾选迭代计算选项
在非线性比较明显的阶段自动减小步长间距的方法
在首选项中
在首选项中的参数值只是示意值
   1.1.3
   2.1.1
   8.4
在首选项中的混凝土参数值只是示意值
   1.1.3
   2.1.1
   8.4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使用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使用P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使用可变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使用各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使用各内力间不相关的滞回模型
在首选项中程序内部自动将输出间隔步骤设置为1
在首选项中第三刚度折减系数默认与第二刚度折减系数相同
在首选项中默认为方向自动
在高层建筑的非线性分析以及需要精确分析结构动力特性的重要建筑物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