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8
   5.3.3
   3.2.2
   4.1.4
   6.2.5
   8.6.4
   6.1.1
   3.2.3
   4.1.5
   4.1.6
   7.3.1
   8.6.6
   3.1.1
   7.3.2
   8.6.7
   4.3.1
   7.3.3
   8.5.3
   3.1.3
   4.3.2
   8.1.1
   7.3.4
   8.5.4
   4.3.3
   7.3.5
   8.1.2
   8.8.2
   5.2
   4.3.4
   8.4.1
   8.7.14
   7.9.2
   7.9
   8.4.2
   5.1
   4.2.1
   7.9.3
   6.3.1
   8.4.3
   7.9.4
   10.2.1
   8.8
   3.3.1
   7.5.2
   7.9.5
   6.6.1
   10.2.2
   4.5.1
   11.7.1
   7.10.1
   8.4.7
   11.7.2
   4.1.1
   5.3.1
   4.1.2
   6.2.3
   7.10.3
   3.2.1
   7.6
   6.2.4
   7.1.2
   7.1.2.2
   7.1.3.2
   Index_B
   6.1.1.2
   Index_C
   6.1.1.3
   6.1.1.5
   7.10 表格
   8.5.5
   8.5.6
   7.3.8
   6.3.2
   9.2.1
   3.1.1.2
   7.8.1
   9.2.2
   3.1.1.3
   8.3.1
   7.8.2
   6.2.1
   13.1.1
   8.3.3
   7.1.1.1
见下表
见下面的
见以下各项
见图12.2.2所示
见图3.2.3
见图7.8.1
   7.8.1
   7.8.2
见图7.8.1-3所示
见图7.9
见图8.5.6.2内容
见图8.6.4.2-2
见广东省
见操作
见操作示例
见操作示例2
见本节注意事项
   6.1.1.3
   9.2.1
见本节注意事项相关内容
见框架内力
见梁优化设计
见注意事项
见示意图
见表6.1.1.3
   6.1.1
   6.1.1.3
见表7.6
见表格7.6
见附录A
见附录B
见附录D
见附录E



规则性
规则性验算表格
规定
规范
   6.1.1
   13.2.1
   4.5.1
   13.1.2
   6.1.1.3
规范允许的最大配筋率
规范数据
   6.1.1
   6.1.1.2
规范编号
规范要求的最小质量
规范要求的最小质量参与系数之和为90
   7.1.1
   7.1.1.1



视图
   3.1.2
   10.4.2
   11.7.2
   11.4.2
   11.5
   11.1
   11.4
   11.7
   11.6
   11.2
   11.3
视图中仅显示被选中的对象
视图中显示的红色箭头为X
视图分别为
视图控制键
视点
   11.7.1
   11.7.2
   11.1
视角包括




   4.1.1
   10.3.1
   8.6.4
   6.1.1
   4.1.5
   5.4
   6.2.7
   10.3.4
   4.3
   3.1.1
   8.5.2
   8.7.10
   10.4.2
   8.7.12
   8.5.5
   8.7.13
   4.4.9
   7.9.2
   4.3.6
   7.3.8
   7.9.3
   6.3.1
   4.2.2
   8.7.2
   9.2.1
   3.3.1
   8.7.3
   9.2.2
   11.4.1
   11.7.1
   8.3.2
   4.4.4
   5.3.1
   8.3.3
   8.3.4
   6.2.5
   Index_B
   11.1
   6.1.1.2
   1.4 工作界面
   6.1.1.3
   12.1
   8.5.6
   3.1.1.1
   3.1.1.2
   7.2.1
角不大于30°的梁程序自动判断为连梁
角不大于30°的梁自动判断为连梁
角度
   6.1.1
   10.3.4
   3.1.1
   4.4.4
   6.1.1.2
   3.1.1.2
角度不适用于
角度及归一化向量
角度旋转复制构件
角度旋转复制构件 图4.4.4
角度查询
角度标注
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
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
角形单元的节点内力
角形荷载形状
   6.1.1
   6.1.1.3
角显示出来
角柱
角点的水平和垂直距离
角的
角筋Asc和箍筋Asv
   7.9.2
   7.9.3



解除
   7.2.2
   3.2.1
解除全选
解除全部选择
解除对于模型构件所有的选择
解除对构件类型的定义
解除已有的选择
解除所有选择
解除捕捉
解除横向位移约束的地下室层数
解除表格
解除选择
   11.3
   8.1.1
   8.1.2
   11.4.2
解除选择两个子菜单中
解除选择全部图形结果
解除选择全部文本结果
解除顺序由上至下



计算
   7.9.1
   7.9
   7.3.5
   7.3.6
   7.10.2
   6.1.1
   6.1.1.1
   6.3.1
计算书
计算书及结果输出
计算位移时
计算公式Tg=
计算出的跨中相对基
计算出的跨中相对基线的位移值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计算及判断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
计算各节点的内
计算各节点的内力和
计算各节点的内力和应力值
计算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楼层的
计算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楼层的侧向刚度及其比值
计算地震作用时所需的结构质量
   6.1.1
   6.1.1.1
计算悬臂梁的挠度
计算持续时间
计算持续时间的方法有很多
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计算方法
   6.1.1
   8.7.13
   6.3.2
   6.1.1.3
计算方法包括三种
计算方法如下
   7.1.2
   7.1.2.1
计算时该层将产生水平位移
计算时采用刚度放大系数予考虑
计算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和有效速度的时间是各种理论文献中推荐的
计算构件自重时
   6.1.1
   6.1.1.1
计算梁
计算梁端支座处裂缝宽
计算梁端支座处裂缝宽度是需要采用柱边缘的弯矩
计算楼层
计算楼层位移比
计算楼层侧向刚度及其比值
计算楼层层间
计算楼层层间抗
计算楼层层间抗侧力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及其比值
计算楼板平面内刚度
计算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
计算楼板平面外刚度
计算每层质心沿垂直地震作用
计算每层质心沿垂直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时采用
计算比例因子a0和a1的分母将接近于0
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
计算精度越高
计算结构任意一层的剪力系数
计算结构任意一层的剪力系数与规范限值比较
计算裂缝和挠度
计算跨度按实际悬臂
计算跨度按实际悬臂长
计算跨度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计算轴
   8.7.13
   8.4.4
计算轴压比
计算轴压比的控制轴力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墙肢轴
计算轴压比的控制轴力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墙肢轴向
计算轴压比的控制轴力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墙肢轴向压力设计值
计算轴心受压或偏心受压柱的计算
计算轴心受压或偏心受压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计算速度较快
   7.1.1
   7.1.1.1
计算配筋
计算配筋量
计算配筋面积
   7.1.2
   7.1.2.3
计算配筋面积乘以超配系数假设为实际配筋面积
计算重量使用的截面面积
计算长度宜采用2.5Hu
   7.1.3
   7.1.3.2
计算长度系数
   7.3.5
   7.3.6
   7.10.2
计算长期挠
计算长期挠度时
计算长期挠度时因为需要考虑楼板内力和开裂弯矩进行反复计算
计算阻尼方法
计算风荷载
   6.1.1
   6.1.1.2
计算风荷载时
   6.1.1
   6.1.1.2




   11.7.1
   3.2.2
   6.1.1
   8.5.1
   3.1.1
   8.5.2
   3.1.2
   7-4
   6.4
   8.5.3
   10.4.1
   8.5.4
   10.4.2
   10.1
   8.5.5
   8.5.6
   4.3.5
   6.3.1
   10.2.1
   12.2.1
   3.3.1
   7.1
   10.2.2
   4.5.1
   7.1.1
   13.3
   9.1
   4.5.2
   7.1.2
   11.7.2
   4.5.3
   7.1.3
   8.3.2
   7.1.4
   3.2.1
   7.6
   3.2.4
   6.3.2
   7.1.2.1
   7.1.3.1
   4.5.2.1
   7.1.2.2
   7.1.3.2
   7.1.3.3
   6.1.1.1
   7.1.2.3
   7.3.10
   Index_B
   8.2.2
   1.4 工作界面
   6.1.1.3
   Index_D
   10.1.1
   6.1.1.5
   8.5.7
   7.3.9
   3.1.1.1
   7.3.11 等效弯矩系数
   12.2.2
   7.5.3
   7.8.1
   7.8.2
   7.8.3
   7.1.1.1
   8.3.4
   7.2.1
   8.6



记录
   8.5.3
   8.2.2



论 坛
论坛
论坛的主要栏目



设为默认
设定合适的基底边界条件一同分析计算
设定背风面遮挡体型系数考虑风荷载的修正只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设定计算中
设定计算中是否考虑梁柱重叠部分的刚域效果
设定进行匹配查找文件时需满足的条件
设定遮挡面体型系数考虑风荷载的修正只
设定遮挡面体型系数考虑风荷载的修正只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设缝
设缝多塔背风面遮挡体型系数
设缝多塔遮挡面体型系数
设置
   10.4.1
   11.7.2
设置为1
   6.1.1
   6.1.1.4
设置其弱轴一侧配筋率控制的范围
设置其强轴一侧配筋率控制的范围
设置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率控制的范围
设置受压钢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设置受拉钢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设置和修改菜单快捷键
设置和调整模型显示的内容和状态等
设置基准点
设置墙优化设计时最大轴
设置墙优化设计时最大轴压比的限值
设置墙厚度
设置墙厚度优化时允许的范围
设置容许剪重比
设置建立悬挑板的挑出
设置建筑物的基本信息和选择校审内容
设置得越大
设置悬臂板布置时的起始位置
设置所用钢结构
设置打印效果的字体
设置打印机
设置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设置柱截面宽度优化时允许的范围
设置柱截面高度
设置柱截面高度优化时允许的范围
设置梁优化时其配筋率控制的范围
设置梁截面宽度优化时允许的范围
设置梁截面高度
设置梁截面高度优化时允许的范围
设置楼板细分尺寸
设置白色背景
设置相应的参数项
设置等效弯矩系数
   7.3.11 等效弯矩系数
   7.5.3
设置范围
   7.8.1
   7.8.2
   7.8.3
设置选择方式
设置重新编号选项
设置黑色背景
设置默
设置默认时间
设计
   10.4.2
   7.9.1
   7.9.2
   7.9.3
   7.9.4
   10.2.1
   7.1.1
   11.7.1
   11.7.2
   6.1.1
   6.3.2
   7.1.1.2
   Index_B
   7.9
   2.2 数据文件
   7.1
设计EPA
设计依据
设计信息
   7.9.1
   7.9.2
   7.9.3
   8.7.1
   7.9.4
   7.9.5
   7.1
   7.1.3
   7.1.3.1
设计信息和内力信息分别列出
   7.9.1
   7.9.2
   7.9.3
   7.9.4
设计内力调整系数
设计内力调整系数表格
设计内力进行折减
设计功能中包括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7.1.1
   7.1
设计反应谱信息
设计反应谱数据
   6.1.1
   6.1.1.3
设计和内力信息后直接计算
设计和经济性
设计地震分组
   6.1.1
   6.3.2
   6.1.1.3
设计大师
   7.9.1
   7.9
   7.9.2
   7.9.3
   7.9.4
   7.9.5
设计工具箱
设计弯矩
设计强度
设计强度默认默认按
设计控制数据
设计时各参数使用的优先顺序为
设计时按梁的内力来整理并按梁的公式计算配筋
设计有效峰值加速度
   6.3.1
   6.3.2
设计来显示设计结果
设计构件类型
   10.3.1
   11.7.1
设计构件类型 查看
设计构件类型查看
设计生成的文件
设计的控制参数信息
设计结果的简要计算书文件格式
设计结果的详细计算书文件格式
设计规范
   6.1.1
   6.1.1.3
设计过程中显示各类型构件的设计进度
设计选择分析种类以及构件种类
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时
   7.1.2
   7.1.2.1
设防烈度
   6.1.1
   6.1.1.3
设防烈度为9度1级或
设防烈度为9度1级或一级抗震
设防烈度为9度1级或一级抗震等级
设防烈度取值有6
   6.1.1
   6.1.1.3


>>